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探讨
河南省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是中原农区的核心省份,其农业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不仅是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更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现阶段,唯有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才能有效地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真正解决好新时代的“三农”问题,“让中原更加出彩”。
一、中原农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意义
(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过去几十年来,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给农村的发展带来了很多资源与环境问题。比如滥用化肥、农药、农膜,麦秸、草烟秆、玉米芯、玉米秸秆等不能有效地循环利用,人畜粪便直接排放到了河流、池塘之中,导致土壤板结、生态破坏和农产品质量下降。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大力发展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在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对农业的生态化转变进行合理的规划和部署,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河南省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承担着保障全国粮食安全的重要责任。在当前资源约束和生态环境压力较大条件下,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可以提高中原农区的粮食生产能力,改善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
(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手段。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务农收入低,不得不放弃农业,外出打工以增加收入,造成了土地抛荒和“农业边缘化”现象,也使农民失去经济收入增长的机会。只有建立以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为主的农业循环经济的经营格局,才能实现城乡之间人口、资本、技术的自由流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增收。
二、镇平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可行性分析
(一)镇平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发改环资[2016]203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建立起适应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政策支撑体系,基本构建起循环型农业产业体系,总结凝练一批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典型模式,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落实文件要求,结合镇平的资源禀赋、环境承载力和产业基础,建议培育构建“种植业(饲用玉米、苜蓿草)-养殖业(黄牛、奶牛)-种植业(蔬菜)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具体做法为:秋季种植饲用玉米或者全年种植苜宿草,为黄牛、奶牛养殖提供优质的青贮饲料;奶牛、黄牛养殖所产生的大量的粪尿资源,作为蔬菜或者农业种植所需的有机肥料,为发展健康环保的有机农业提供保障。通过这种发展模式拉伸农业生态链条,提升抵抗外界干扰的缓冲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统一。
(二)镇平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优势及前景。镇平县有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独特优势和便利条件。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二)转变政府职能,提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服务能力。首先,健全服务体系。政府应当培育和扶持一批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规划、设计、建设、运行、技术咨询、推广、市场开发等专项服务的专业化机构,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专业技术服务和物资支持。其次,完善产业链接。鼓励种养大户、家庭农场(林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林牧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协作,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推进种养结合、农牧结合,养殖场建设与农田建设的有机结合。最后,构建激励机制。政府要通过实际操作,加大扶持广度和力度,形成对农业循环经济研究和实践的项目补助、技术补贴、生态补偿等一系列相配套的组合政策,为农业循环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盾与支撑。
(三)拓宽融资渠道,健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资金保障。首先,加大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要依法安排、落实对农业农村的预算,对循环链上一些薄弱环节和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支持。其次,建立多渠道融资结构。立足本地实际,努力探索金融系统支持和参与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的办法,实行国家、集体、个人三结合,统筹各方力量多层次、多方面、多渠道筹集可促进本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最后,引导发挥私人资本的作用政府应积极运用补助、税收等多种经济杠杆和放宽准入门槛等优惠政策,引导并鼓励各种私人资本投资发展循环农业。
(四)推广应用技术,完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技术体系。首先,推进科技创新。政府要组织科研力量进行科研攻关,不断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形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其次,建立完善的技术推广体系。逐步建立农业教育、科研、技术推广三位一体的技术服务体系,创新农业科技投入方式,动员和鼓励全社会力量加入到农业科技投入和推广工作中。最后,推行适宜的循环农业模式。各地区要根据本地土地承载能力,合理确定种植规模和养殖规模。同时,按照农产品生产质量标准,大力发展无公害农牧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鼓励和培育明星产业,增强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