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流动党员管理教育问题的思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给党员队伍建设带来许多新的课题,党员管理教育也面临着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进行改革的问题。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外出务工经商党员、人才流动中的党员、下岗职工党员和解除劳动关系的党员。这些党员有的自谋职业,有的应聘到私营企业、合资企业或外商投资企业工作,成为流动党员。这给党员管理教育工作带来诸多困难。因此,如何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教育,已经成为新形势下各级党组织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一、现状、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和地区间流动日益广泛,流动的范围和涉足的领域不断扩大,情况也越来越复杂。以我市为例,1999年全市外出流动党员达979人,从外出党员流向行业分布来看,向城镇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流动的80人,乡镇企业123人,私营企业38人,个体工商户120人,其他行业或不掌握流向的618人。2000年全市外出流动党员达908人,从流向上来看,城镇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的77人,乡镇企业108人,私营企业44人,个体工商户130人,其他行业或不掌握流向的549人。从两年统计数字来看,党员流动的范围较广,不知去向的所占比例较大,情况比较复杂,这就给党员管理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近年来,我市根据流动党员的特点,从有利于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有利于党员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作用的需要,积极研究探索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使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但是还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就整体而言,在流动党员管理教育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不是一个地方、单位的问题,而是带有共性的问题。
一是少数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重视不够。表现为工作一般号召多,习惯于老办法,缺乏创新;有的有畏难情绪,认为流动党员情况复杂,对管好、管活信心不足,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
二是管理失控,相当部分流动党员游离于党组织之外。对一些零散外出、流动地点不固定的流动党员管理不力,造成零散外出党员中“三不党员”数量增多,有的党员长期不与党组织联系,成为挂名党员。相当部分党员“两不管”,即流出地党组织不能管,流入地党组织拒绝管,使一些流动党员成为“口袋”党员。
三是《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坚持不够好。主要表现为存在“三个不够”、“三个没抓好”,即流出地党组织发证和行前教育不够,流入地党组织接受管理不够,党员本人参加活动、交验证件的自觉性不够;发证、用证、验证三个环节没有抓好。
四是流动党员思想状况复杂,发挥作用不够。一些党员重经济收入轻思想教育,宗旨意识淡薄,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有的甚至见利忘义,出现了一些违法、违纪现象,“三不党员”的现象十分突出。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第三,严格管理,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一是建立流动党员登记卡制度。对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流动去向、原因、发挥作用等情况进行登记,随时掌握其动态。二是建立专人联系制度,确定专人负责联系流动党员,联系人定期流动党员传达党组织活动安排以及听取他们的要求,要送学习材料,了解流动后的情况,帮助解决生产、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三是建立目标管理制度。从政治思想、执行纪律、组织观念、发挥作用等方面对流动党员提出要求,并把完成任务情况作为民主评议党员的重要内容。四是严格执行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增设活动记载项目,对流动党员严格颁发验证,将流动党员在流入地参加党组织生活的记载作为民主评议党员的重要依据。五是积极创造条件,疏通管理渠道,实现管理网络化。使上级党委与基层党组织、流出地党组织与流入地党组织之间,能及时沟通流动党员的情况和信息,消除工作中的“空白点”。
第四,实施“温暖”工程,切实关心流动党员的生活和工作。各级党组织都要把流动党员管理教育寓于服务之中,在政治上、工作上和生活上备加关心,使流动党员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自觉服从党组织的管理,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从而保持和增强党组织对党员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第五,积极探索新思路,保证流动党员权利的落实。一是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试行)》,增强党员的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使流动党员增强政治荣誉感。从而自觉服从管理,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要实行《党员证》制度,改变传统的介绍信和组织关系接转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