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质量的认识
在我上中学时期,接触到“质量”一词实为重量的意思,也就是一种描述物体大小的物理量。在日常购物中,也会听到关于产品质量的有关说法。对于衣物而言,质量好就是裁剪、缝制精细,布料舒适柔软等;对于食品而言,无外乎干净卫生、可口就是质量不错的;对于一下其他产品,如:电脑、自行车、电饭锅等,如果可以使用很长时间,并且不容易出现故障,我们也说它的质量好。质量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与质量息息相关。
而我真正的认识到产品质量的重要性是在08年的“三鹿事件”之后。奶粉问题近些年来频频曝出,有碘超标问题,有过期奶粉换装重新上市问题,有蛋白质含量为零致使出现大头娃娃的问题,这次又出现了添加化工原料三聚氰胺的问题。三鹿奶粉事件无疑是一件影响巨大的公共卫生事件。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节约生产制造成本,往蛋白粉或饲料中添加三聚氰胺,在一些地方甚至已成了行业潜规则。
在此,我们先重新认识一种观点,质量与成本是一对矛盾体吗。在以往我们可能认为提高质量一定会增加成本,然而现代质量成本观念认为两者并非是矛盾的。所谓质量成本是指企业为确保或提高产品质量而发生的费用支出,以及由于未能达到质量标准而造成的损失,即质量成本不仅包括为提高质量而实际支出的费用,而且还包括虽未实际支出但已造成的损失。克劳士比在《质量免费:确定质量的艺术》
第1页共4页一书中说到:“质量是免费的,只要我们按已达成的要求去做,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才是成本的真谛。”而常规的成本中包含了返工、保修、报废、库存等不增值的活动,这反而掩盖了其真正的成本。第一次没做对,以后就要修修补补,需要再做第二次,甚至第三次。然而这些都是额外的成本浪费,是“不符合要求的代价”。质量管理开拓者朱兰博士同样也提出“向质量要效益”的观点。他认为:“在次品上发生的成本等于一座金矿,可以对它进行有力的开采。”
质量损失是产品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由于质量不符合规定要求或标准,对生产者、消费者以及社会造成的全部损失之和。只有不断减少与质量有关的损失,对企业效益才有贡献。所以可以看出产品质量提升是降低生产成本的一种有效途径。提高产品质量,虽然会相应增加成本,但是因增加成本而带来的产品质量的提高反而会给企业带来更大收益。
三鹿奶粉事件还暴露了企业质量管理方面的缺陷,它产品本身没有很好地考虑这些问题,产品成本的细节标准出了问题,而企业管理层在质量管理方面的细节标准也不够。
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质量管理对于一个企业有着其重要的意义,产品质量的好坏是企业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之一,提高产品质量是提高企业市场占有率,从而获得持续经营的重要手段。
据统计,一个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7年,那些被市场无情淘汰的企业可能存在不同的内部管理以及外部市场环境变化等的问题,但毋庸置疑,许多企业是栽在了不注重产品质量这个环节。由此可见企业的质
第2页共4页量管理有着其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质量管理的发展经过了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和全面质量管理阶段。质量管理是指为了实现质量目标,而进行的所有管理性质的活动。iso9000:2000中明确定义,质量管理足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协调的活动。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活动,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
我国于1978年开始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is08402把全面质量管理定义为: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全面质量管理并不等同于质量管理,它是质量管理的更高境界。全面质量管理强调的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并且把质量管理视为企业管理的纲,它需要全员参与,涉及的是全面的质量问题。质量的全过程都要需要进行质量管理,以谋求长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体地说,全面质量管理就是以质量为中心,带动全体职工和有关部门积极参与,把专业技术、数理统计、经济管理和思想教育等方面结合起来,建立起产品的研究、设计、生产、服务等全过程的质量体系,从而有效地利用人力、财力、物力和信息等资源,以最经济的手段生产出使顾客满意、组织及其全体成员以及社会都得到好处的产品,从而使组织获得长期成功和发展。
全面质量管理与传统的质量管理相比较的特点是:把以往以事后检验为主转为以预防为主;把过去分散管理转为以系统的观点为指导进行全面综合管理;把以产量、产值为中心转为以质量为中心,从而
第3页共4页围绕质量开展经营的管理活动;由单纯符合标准转为满足顾客需要,并且不断改进过程质量来达到不断改进产品质量。
事实上,如果质量管理仅局限于质量检验,仅能对产品的质量进行事后把关,是无法保证产品质量的。只有在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每个工艺都严格把关,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如果忽略了质量过程控制,只是依靠检验,是不可能保证产品质量的。因为质量检验只能剔除次品或废品,并不可以提高产品质量。所以质量控制的重点不能放在事后把关,而必须放在过程中。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应从过程控制的战略角度来进行考虑。
当越来越多的质量安全问题进入公众视线,我们作为消费者应把目光从一个品牌转移到到产品背后的整个产业链。产品的质量问题可能会造成重大的社会危害。而食品安全问题更是值得关注。食品质量安全状况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食品安全的总体水平,包括标准水平和食品生产的工业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提高食品质量任重道远。实现产品质量安全是人类共同的追求,也是国际社会共同的责任,作为进出口贸易大国,我们与世界各国不断加强交流与合作,在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和促进全球食品贸易健康发展继续做出不懈的努力。
姓名:梁敬电话:15933916517邮箱:1543072092@.com
第4页共4页
第二篇:我对质量的认识我对质量的认识
2011年是公司的质量年,从公司的上层领导、到下面的操作工都要狠抓质量,力争公司组件质量达到国际标准。一个企业的生产技术是企业的生命,而质量则是它的灵魂。质量的把关是靠所有参与产品生产的员工及其管理人员共同做到的。高素质的员工是质量的主人,他们是一个企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在产品的生产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他们要在产品的每一个生产环节起主导位置。产品的生产中,一个有素质的员工会将产品生产中的每一个环节把握好,避免产品的不良发生,这样在下一个生产工序中前面的产品质量依然是优良的,接下来要靠下一个生产工序的制造者接着将产品的质量保持下去。这样的产品才是值得信赖的。不良率的减少会给企业带来利润,这也是员工的作用。反之,素质不高的员工会在生产中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一点点的利润流失,短期是不会给企业造成负担的,可是时间长了,利润也会不断的减少,最终会影响企业的声誉,总之质量问题的增多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压力。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我个人认为一个企业的成败不单是短时间利润的多少,而是长期严格的质量把关才是成功的关键,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大家还记得,2009年我国乳制品添加三聚氰胺致新生儿病亡的事件闹的沸沸扬扬,三鹿作为国内乳制品的巨头之一因为质量安全事故轰然倒塌。三鹿事件为各个大型企业敲响了质量的警钟,质量认识都提升到第一位。产品质量好坏,决定着企业有无市场,决定着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决定着企业能否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靠质量树信誉,靠信誉拓市场,靠市场增效益,靠效益求发展”这一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链,已被国内外众多的企业所认识,把质量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已被多数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们所认同,对于光伏组件生产企业来说,在激烈竞争的市场角逐中认识也愈加更加深刻。
组成产品质量的各个工序的质量,莫不包含着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识和从业人员的热情(责任感和荣誉心)。总的来说,产品质量是以科学技术和从业热情为基础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我们所说的“水涨船高”的关系。我认为很有道理,抓住了产品质量问题的实质,也给我们指明提高产品质量的基本途径在于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和职工从业热情。如果舍弃这两个基础,而奢谈各种各样的提高产品质量的措施,不啻是舍本求末,将很难收到显著效果,得不到根本改观。纵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情况,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凡能生产出高质量产品的国家,莫不是拥有高水平科学技术的国家;而科学技术水平低的国家能生产出享誉全球的高质量产品还未尝有之。这个事实也充分证明: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是提高产品质量的根本途径。此外,激发和保持职工的从业热情,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也是同样重要的方面。甚至可以说,积极性是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的前提,是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的基础。职工有了积极性、责任心,就会兢兢业业地去学习科学技术,发挥既得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才能,就用于提高产品质量的各项工作中去。对此,我们应当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论是产品的主管部门还是生产单位,在各个方面抓产品质量工作的时候,都应当首先想到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和调动职工积极性这个根本途径,要为开辟这条途径尽最大的努力。
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是提高组件生产质量的基本要求,只有全面提高质量意识,加强质量管理,才能真正提高设计产品整体质量。建立的质量体系要让员工们自我认识、自觉执行、自发学习、主动要求通过认证新的相关标准来求发展,真正的做到了从观念到行动上重视技术与质量,形成了人人讲究质量、人人追求质量、人人保证质量的浓厚氛围,建立落实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质量责任体系。开展职工在职培训和质量教育,要重视新的概念的灌输和新的技术技能的传授。
培养员工的质量意识,加强质量管理。对于质量,不能把质量意识是通过企业质量管理、质量教育和质量责任等来建立和施加影响的,并且通过质量激励机制使之自我调节而一步步地、缓慢地形成起来的。我们二三公司有自己的核安全文化和一套不断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从整体、局部到细节上对员工的操作行为进行规范化,并将质量标准进行量化,使公司的服务质量得到保证,为公司树立了品牌。但是并不是全体员工都熟悉我们的质量管理体系,这就要靠有针对性的质量教育,通过各种质量专题宣贯、质量跟踪,让全体员工了解质量管理的相关知识,才能加速转变全体员工的陈旧质量观念,增强职工的竞争意识和责任感,在职工中牢牢树立“质量无小事“的理念,追求顾客满意度100%。
质量教育的开展关键要充分激发员工的学习动机,没有兴趣哪有动力,首先应当对员工进行学习的目的性教育。在质量教育中,要使员工充分认识到学习对提高产品质量,对提高自己的质量意识和质量能力的意义,使他们感到学习内容与他们的工作密切相关,员工的学习动机才会强烈。其次,在教学中要注意研究质量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激发员工的学习兴趣,使员工通过学习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如果对员工的学习动机注重不够,质量教育不仅不能吸引员工参加,反而使员工容易产生反感,形成逆反心理,一旦把质量教育当成负担,员工就不愿意参加学习,或者人到心不到,达不到质量教育的目的。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赖以发展的根本”,“以质量求发展,以质量求生存”,“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等等,这些都是全体员工耳熟能详的口号,但我们不能只是口号,要其真正的融入工作当中,只要高度的质量认识、健全的质量体系、高涨的质量意识才能做出合格的组件。
吴文娟2011-12-22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军训结束后,学校首先做的就是给同学们组织专业知识讲座,给同学们指点迷津指明方向,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不至于对未来太迷茫。接下来就是组织学生们参观学校的图书馆、实训室。俗话说:“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当听老师讲学校的实训室在全国都算比较先进的时候,自己的心里不免有点小小的骄傲同时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当初报这个学校的信心。而且,也了解到自己的学校在专科学院里是多么的强大,就是面对本科生也有了说话的底气,面对他们可以非常自豪的说:对于这样的学校,我们如何能不热爱,不去喜欢呢。专科生怎么了。自己学得好,照样比你们强,这就是我们学校给我们带来的信心。
随着对大学的进一步接触了解,对自己的未来也有了一些规划,知道自己应该朝着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去努力。这其中最深刻的一条体会就是:大学时进入社会的一个跳板是进入社会前的养精蓄锐。进入大学首先要锻炼的是自己的能力,而不是过分的看重自己的成绩,当然最重要的就是怎样去学习,这样,等我们步入社会才能更好的融入进去,而不是惨遭社会淘汰。还好这一切,大学都给了我们锻炼自己的机会。我所在的那个系平时举办的活动比较多,这就善于向别人推销自己,就是我们进入社会最需要的一种能力。
我们对未来所担心的学校都为我们圆满的解决了。对于这样的学校我们能不喜欢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所以我在这要大声的喊出来:我爱我的学校——美丽的河北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