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2023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点
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减污降碳总要求,突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注重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和综合治理,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和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以更高水平保护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美好**,提供良好生态环境保障。
一、工作目标
全面完成省、市下达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目标任务,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城区细微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控制在39微克/立方米以下,优良天数占比75%以上。**河、***河4个国控断面Ⅲ类水体比例达到100%,主要支流水质稳中向好,Ⅲ类水体断面达到70%以上,基本消除Ⅴ类、劣Ⅴ类水体。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到100%。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自查整改机制更加完善,有效推进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由“1+1+n”向“0+0+n”转变。
二、主要任务
(一)突出精准“治气”,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以城区“治气”为重点,严格落实“五控”措施,扎实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九查九做”。
1.深入开展城区大气环境治理。实施大气污染精准溯源,把县城城区及周边的***镇、**镇、**镇、**镇、***镇、***镇、**镇等7个乡镇纳入第三方服务精准溯源范围,建立30分钟内问题快速处置整改反馈机制,及时消除污染源。突出治理扬尘污染,建立建筑、道路、拆迁等建设项目动态管理台账,推行项目建设开工报备,扬尘防治“六个百分之百”验收制度;借鉴**市城区道路清洗保洁经验,重点路段加大清扫、冲洗、喷雾降尘频次;加强非机动车道、人行道清扫冲洗;加强国省干道清扫保洁,加强城区重点路段大型柴油货车、渣土车管控。狠抓餐饮油烟治理,对县城城区宾馆、酒店、饭店、小吃经营户等全面推行安装餐饮油烟治理设施,严肃查处城区居民生活、小吃经营户使用散煤;加强机动车、油品监管,治理尾气超标排放;推进“黑烟车”抓拍系统项目建设,严肃查处黑烟机动车上路行驶和不合格油品;治理露天烧烤、焚烧。强化涉气企业监管减排,加强园区涉气企业治污设施执法监查,积极引导企业技改和原辅材料替代,开展“散乱污”企业排查治理。
2.深入推进乡镇政府驻地大气治理。开展小商户等散煤排查整治,全年管控焚烧秸秆、荒草、垃圾、杂物。加强道路和建筑工地扬尘治理。治理集镇饭店、食堂等餐饮油烟。采取堵疏结合方式,合理设置砂石料场,规范落实治污措施。积极推进砖瓦窑厂转型退出。
3.持续开展秸秆禁烧和禁燃禁放。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开展路边、沟边、干沟、地头等地零散秸秆、杂物和垃圾清理。推进秋季荒草、芦苇、枯萎杂草灌木清理收割。继续开展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把焚烧秸秆、荒草、垃圾等火点防控与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经费奖补结合,实行奖优罚劣。实施重点时段(3月31日前)禁燃禁放,加强源头管控,严禁在禁燃禁放时段非法销售。严肃查处禁燃禁放时段、区域违法违规销售燃放问题。
(二)突出重点“治水”,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持续打好地表水污染治理集中攻坚战,围绕**河、***河引淮济亳“清水廊道”,以**河流域水生态环境治理为重点,着力打造**河“一河好水”。
1.实施区域连片治理试点。以**乡全域开展水生态环境治理为重点,对**河流域**路以北、**路以东、***港以南、**河以西区域涉及的**镇、***镇、**镇、**镇和**镇等5个乡镇相关流域开展水生态环境治理,实施清淤疏浚和水生态治理,全面整治骑河建房和污水直排。因地制宜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健全污水管网,探索经济可行的治理模式和工艺,力争主要沟河水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Ⅲ类标准。
2.打造“一河好水”。抓好**河流域水生态环境治理,按照《**河流域(**段)水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任务清单》,抓好16项任务落实。对**河及78条主要支流两岸200米内住户实施改厕。对沿河500米范围内养殖场(户)、小作坊等污染问题集中治理。完成沿河居民生活污水直排治理。常态化开展岸坡、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实施水系畅通、好水留住、活水工程,栽植有益水生植物,实施生态治污。力争3年内,完成**河流域涉及的20个乡镇水污染治理任务。
3.狠抓黑臭水体治理。整合涉农、涉水、环保、乡村振兴等项目资金,统筹“百村千塘”、高标准农田建设、大中沟治理等项目,因地制宜制定治理方案,全面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整改,系统推进黑臭水体治理,力争10月底前完成年度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任务。持续开展城区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雨污管网错接、混接治理。严肃查处向雨水管网倾倒泔水、粪污等问题。探索生态治污模式,对车辙沟、揽翠河等适当栽植沉水、挺水植物,建设生态浮岛。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推进机制。每季度拍摄一部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警示片,每季度召开一次县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全体会议,及时研究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建立完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三向交办”机制,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及时向属地乡镇、属事部门制发书面交办单,向分管的县领导、包点联系乡镇的县领导报送提示单,推进问题整改。严格落实“自查从宽,被查从严”,推进问题自查整改。建立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专报、通报机制,压紧压实属地属事单位职责职能。建立完善考评考核机制,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效落实。
(二)实施生态补偿,严格奖优罚劣。一是实施地表水污染防治生态补偿。对**河流域78条主要支流、***河10条主要支流及*河等涉及乡镇,每月开展断面水质监测,实行Ⅲ类及以上水体给予奖励,Ⅴ类及劣Ⅴ类水体予以处罚。二是实施大气污染生态补偿机制。制定《大气污染防治生态补偿办法》每月对各乡镇pm2.5浓度进行排名,以第十二名为基准,依次处罚落后的乡镇,等额奖励先进的乡镇。对pm2.5浓度优于城区的乡镇,由县财政每月另给予奖补。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升素质能力。加强业务培训,推行乡镇环保站人员分批到县生态环境分局跟班锻炼,县生态环境分局人员包点乡镇帮扶工作。制定加强乡镇环保站规范化建设工作方案,开展乡镇环保站规范化建设年活动,完善对乡镇环保站的考评考核,实行每季度考核排名。巩固生态环境保护大练兵成果,打造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品牌。积极开拓创新,抓好典型示范,强化宣传引领,推进全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争先创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