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安全生产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地位与作用(初稿1)
第一篇:浅谈安全生产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地位与作用(初稿1)浅谈安全生产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地位与作用
摘要。本文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分析和探讨了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的方式、本质特点、关系,还原和明确安全生产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处于基础、前提、保障和衡量标准的地位与作用,设计出实现其地位、作用的路径,对于当前和今后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决策部署,保障和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维护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与健康,持续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改善民生,都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安全生产;经济发展方式;橙色gdp;绿色gdp;地位;作用1.引言
人类不断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通过生产活动和科学研究,掌握自然变化规律,不断推进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生产力发展,使人类生活越来越丰富。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从生产经营角度看,是一部不断追求富裕安康的历史;从生命安全的角度看,是一部与自然和事故不断博弈的斗争史,也是一部追求以安全发展、保障人类尊严的文明史。
科学发展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指明了方向,也是认识和探究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的方式、本质、关系、地位与作用的指导原则。安全生产工作必须坚持“安全第
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和“安全发展”理念,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和内在要求。因此,安全生产是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题中之义、应尽之责,也是现代社会文明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的衡量标准。
2.安全生产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前提和保障
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离不开生产经营,生产经营和生活离不开安全。生活富裕和生命安全与健康,一直是人类社会追求的两大目标。安全与健康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和永恒主题,是人类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稳定、健康的基本保证,是人类向大自然索取和创造物质财富的基本条件。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最重要和最艰巨的工作内容。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依靠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率来实现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内涵实际上两个方面,一方面,包含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从粗放的数量扩张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的效率提升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另一方面,也包含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从经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关系到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而经济结构优化则关系到资源的配置效率改善。
在发展经济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中,安全与健康问题,是人类为其生存和发展向大自然索取和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关联的,可以说是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它具有“绝对性”的性质;同时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手段、设备和工艺不断地复杂化,科技含量不断增长,生产方式和生产水平各不相同,安全生产工作的内容、重点与其形势、状况也各不相同,它具有“阶段性”和“可控性”的性质。如果支撑安全生产的各种资源与经济发展的速度、方式、质与量等处于协调状态,安全生产形势就会好一些;反之,就会事故频发多发,形势严峻。因此,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及其方式紧密相关,决定了安全生产具有处于经济发展的基础、前提、保障的地位与作用。
-1-当前,安全生产领域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大多与经济发展方式粗放有着直接关系或因果关系。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经济大而不强,采掘、冶炼、重化工等传统产业和高危行业在经济构成中所占比重过大;煤炭等行业集约型增长能力和集约化生产水平较低,低水平重复建设比较严重,煤炭等高危行业“小散乱差”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安全生产基础管理普遍薄弱,安全保障能力严重不足;全社会能源和资源消耗持续增加,市场需求旺盛,企业扩大规模、增加生产的愿望强烈,无证无照或证照不全进行非法生产、建设和经营的现象有所抬头,工矿企业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组织生产,交通运输企业超速、超限、超负荷运转等非法违法和违规违章现象屡禁不止。
安全生产领域的这些矛盾问题,究其原因在于经济增长质量不高、方式粗放,在于党和国家关于安全生产的一系列法规和政策措施没有严格的贯彻落实,这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上,加大了事故发生的几率,导致我国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高于发达国家。其根源在于没有把安全生产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前提和保障来认识,没有把安全生产的地位作用在具体工作中充分发挥出来。现代安全经济学“三角形理论”认为,经济是两条边,安全是底边,如果没有底边的支撑,即使经济发展再快,也构不成稳定的三角形。可见,安全生产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前提和保障作用,即,安全生产工作的持续加强和不断改进,势必促进和保障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同时,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也必然改善安全生产条件,为安全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所以,早在2006年3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0次集体学习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就强调指出:“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全面系统、深刻精辟地阐述了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意义、方针原则和对策措施,做到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检查,实质上体现出了安全生产具有处于经济发展的基础、前提、保障的地位与作用,对推动安全生产、实现安全发展有着重要现实意义和长远战略意义。
3.安全生产是衡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标志
安全生产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基础、前提和保障,是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以人为本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目标,为实践“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努力避免和减少生产活动对广大劳动者生命财产造成的威胁和伤害,使他们切实能分享到发展带来的成果和真正体现国家主人翁的尊严。工伤事故控制水平应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相协调,工伤事故风险水平也不应超出国家与社会的承受能力,针对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确立经济发展与安全生产之间有一个协调度。
从安全经济学和橙色gdp来看,探讨经济增长等一些宏观因素可能对伤亡事故演变趋势的影响,不难发现和认识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及其方式变化之间的关系。总结四川安全生产工作的历史经验,在现有经济体制和管理模式下,国家宏观干预非常有效。如下图所示,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安全生产出现反复波动状态。四川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事故高峰:1959~1961年;1987~1996年,2000~2001年。1987年事故死亡人数达到最高点,高达8911人;从2000年开始下降到7731人,2006年下降到5922人。近几年事故死亡人数都呈现出高位波动状态。在经历了事故高峰之后,虽然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国家通过强有力的宏观干预,使事故明显减少,死亡人数大幅下降,安全生产形势一直较为稳定,这也是自觉或不自觉应用橙色gdp有效性的证明。同时,一些时段,四川安全生产形势一直比较严峻,各类事故总
-2-量较大,工伤事故死亡人数较多和重特大事故发生频率较高,二者之间存在非常明显的关系:一方面由于经济增长加速可能增加伤亡事故的风险,反过来伤亡事故风险又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经济增长放缓,可能减小伤亡事故风险,而事故风险减少又可对经济增长产生正面效应。
1000090008000700060005000400030002000100001950-2006年四川省grp与死亡人数变化图死亡人数grp地区生产总值50535659626568717477808386899295980120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
中国安全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刘铁民运用统计分析显示出,工伤事故死亡指数变化与gdp增长幅度出现明显的正相关(r=0.86,p=0.0019),具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据此,刘铁民提出橙色gdp概念,即,橙色是通常使用的安全预警色,橙色gdp与绿色gdp一样,是强调伤亡事故与经济发展的紧密联系和反馈性调控作用,从而有助于适应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事物发展的渐进性与飞跃性的规律,事故是渐进发展的,不安全因素积累至一定程度后,出现质的变化,就发生事故。影响工伤事故变化的因素十分复杂,除经济增长速度外,还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总量变化,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和监管能力与法治力度等许多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对安全生产形势的影响,可以通过国家宏观干预来实现,而橙色gdp可以成为国家干预政策的参考依据之一,能够作为评价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指标之一,同时也可以成为监测经济增长过热以及经济社会统筹失调的预警信号,有助于建立完善循环型社会的管理体系,也有利于实现循环经济的总体战略目标。因此,安全生产也就成为了衡量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标志。
4.安全生产地位作用的实现路径
发展是硬道理,但没有安全保障的发展就没道理。如果连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与健康都不能保证,发展再快也失去了意义。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快速发展时期,安全生产现状与安全发展、科学发展的要求之间仍存在很大差距,事故总量仍然偏高,重特大事故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这既与党和政府的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期盼很不适应,也有悖于十二五规划目标的预期。因此,要更加注重安全生产,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不打折口地落实好,特别是在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发生矛盾时,必须还原和持续坚持安全生产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处于基础、前提、保障和衡量标准的地位与作用,与时俱进,创造性的研究和探索其实现形式和途径。
-3-
2004(1)必须切实建立党管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体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各项工作都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与健康,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安全生产工作取得的每一步进展、每一点成效,都是全党和全社会关注支持、参与监督和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必须在筑牢“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全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基础上,切实建立党管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体制,加强各级党委对安全生产事业的领导,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切实建立起强有力的领导体制,才能使安全生产事业作为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全社会的事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才能克服一些地方政府“新任领导分管安全生产工作”和“政府领导班子成员轮流坐庄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现象。
(2)必须切实抓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各项安全生产工作。科学发展观和安全发展指导原则的确立,为把安全生产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绩业绩考核,推动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的同步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要从坚持安全生产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处于基础、前提、保障和衡量标准的地位与作用出发,切实抓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各项安全生产工作,自觉坚持安全发展指导原则,更加凸现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提高认识、凝聚共识,制订具体措施,加强规划项目落实的监督检查,推动和保障各项工作的落实。
(3)必须切实建立支撑“科技兴安”战略的工作保障机制。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要求: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促进经济增长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安全生产工作是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必须坚持“科技兴安”,要制定和完善财政、金融、税收等有利于安全生产的优惠政策,建立安全生产专项基金,鼓励、引导企业实施重大安全隐患整改;把安全生产专项经费纳入政府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和财政预算,加大公益和公共安全设施建设的投入;对安全生产投入实行优先倾斜政策,政府投入相应配套资金,切实建立起支撑“科技兴安”战略的工作保障机制,大力发展公共安全科学技术,提高对传统和非传统公共安全的监测、预警、应对、管理能力,加强安全生产技术研究和推广,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与健康。
(4)必须切实维护法律的尊严和“依法治安”的执行力、公信力。要针对“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和“法制环境影响执法严格不起来”等失信于民的不良现象,各级领导要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坚持依法治安、重典治乱,坚决依法严厉打击非法违法行为;各地政府要联合执法、重拳出击;各级安全监管监察机构和相关部门执法如山、敢于碰硬。既要研究解决法律法规的漏洞,严密罗织安全法网,实施严刑峻法;又要继续加强队伍自身建设,切实建立起“关口前移、重心上移、源头治理”的惩防腐败体系,解决好“刀不快”问题;更要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切实解决“气不壮”、执法不到位问题,尽快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法治秩序,构建良好的安全生产执法环境。
(5)必须切实遵循安全生产规律和打好歼灭战。安全生产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政府社会管理、经济管理能力的综合反映。影响制约我国安全生产稳定好转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必须遵循安全生产的客观规律,既要运用法律的、经济的、科技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做到综合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又要把握安全生产的阶段性特点,抓住重点,带动全局,必须咬住重点不放、一抓到底。现阶段要抓住遏制重特大事故、减少人员伤亡的重点任务,抓住煤矿等高危行业的安全重点,一年一两个攻坚战、歼灭战;其他行业领域也应当有所侧
-4-重,使之制度化、常态化,解决突出矛盾和关键问题,形成较为完善的安全生产工作常态体系。
参考文献
[1]史晋川(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论经济发展方式及其转变》.《浙江日报》,2010.05[2]骆琳.《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安全生产保障》.《求是》.2010[3]李毅中.《做好落实年攻坚年各项工作推动实现安全生产状况的稳定好转》.2007[4]林书成.《四川安全生产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2007[5]刘铁民.《橙色gdp及其演变规律》.2005
-5-
第二篇:学前教育专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已经历史性地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的教育阶段,然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同时,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是0
8、09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席卷世界各地,曾经的天之骄子,已经进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大学生毕业等同于大学生失业。主要表现在:首先,就业形势本身是很严峻的,这是大学扩招带来的难以回避的事实;其次,好的岗位需求有限;第三,大学本身培养的学生并不都是专业人才,大学注重素质教育,学校培养与社会需要还是有一定的脱节。除了一定的专业水平,用人单位还要求学生的公共关系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专业应用能力都要强,但是实际上学生这些方面的培养还是有欠缺。所以,这种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将会长期存在下去。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学生就业市场风云变幻的今天,高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似乎成“抢手货”,就业市场也似乎显得较为宽松。事实上,形势并不容乐观。作为幼教专业的大学生,应认真分析当前的形势,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有个清醒的认识。
早期教育是21世纪幼儿教育的大趋势。据最新的《中国人口统计年鉴》显示,中国0~3岁的婴幼儿共计7000万人。2004年全国在园幼儿达到2089.4万人,同比增长了4.5%;幼儿园比2003年增加了4638所,增长率为4%。幼教事业具有广阔的市场潜力,与之配套的幼儿教师和管理人员的需求激增,幼儿师范毕业生供不应求。尽管近年来各地一些院校增设了学前教育专业,但仍不能满足整个社会的需求。
据调查,北京市未来3年需幼儿园专任教师3.6万人,而目前只有2.14万人,缺口1.46万人;湖南省在园幼儿约142万人,按规定需配备21.3万名幼师,目前全省在职幼师总数不到4.8万人,缺口达16.5万人;重庆市目前有专业幼师1.6万余人,按相关规定幼儿园的师生比应为1∶15,但由于师资缺乏,全市幼儿园师生比为1∶38,幼教缺口达上万人。
根据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毛入园率要从2009年的50.9%提高到75%。从全国现有13.8万所幼儿园的“存量”,推算未来10年的“增量”,至少需要新建7万所左右的幼儿园,方能容纳扩招的1400万名适龄幼儿。
对此,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郭福昌表示,面对75%毛入园率所对应的4000万名在园幼儿数量,未来10年我国幼儿园大约需要纯增47万个班。按照每班“两教一保”配备,新增的教职员工总数至少要在140万人以上。
过去幼儿园对老师的素质要求不高,会跳会唱就可以了。而这两年,社会对幼儿教师的素质要求提高了,老师的道德素养、教育能力、有没有经过正规培训是更关键的因素。因此,正规“科班”出身的学前教育毕业生供不应求,福利待遇也明显提高。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职业意识强、技能高、基础理论知识较系统、知识面较宽等,正符合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要求。至于本科、研究生等更高层次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除了去当幼儿教师,还可以在跟幼儿研究方向相关联的杂志社、研究所工作,也有不少自己创业当园长。尽管几年来全国幼儿教育获得了发展,儿童入园率达40.75%,但仍与全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总目标——学前三年儿童受教育率达55%,有一定的差距。
综合来看,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形势在全球性经济危机大潮的冲击下,似涨实跌,自有原因可归纳如下:
一、早期教育的市场潜力扩大了对幼教专业人才的需求。
1、政府的政策导向激活了社会办学的热情,充分满足了家庭对早期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
教育部《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今后5年(2003-2007)幼儿教育改革的总目标是: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以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格局。”随着社会前进,经济发展,家庭收入增加,个人素质提高,人们对高水平教育期望越来越强烈,经济承受力越来越高,形成了民办学前教育的社会基础,民办幼儿教育蓬勃兴起,在多元办园体制并存的格局下,大大满足了广大家长对早期教育的需求。
2、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数量上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求,在层次上更缺少社会越来越需求的高学历高综合素养的专业师资。
众所周知,幼儿教师是一种专业化的职业,它是一种“要求教师具备经过严格而持续不断地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公共业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在我国,这样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学习是通过职前的培养来进行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幼教师资培养方面发挥着主体作用,尽管近年来全国各地一些院校增建了学前教育专业来培养幼儿教师,但是与私立、民营幼儿园数量急剧增长之间还是存在着需求上的矛盾,仍然不能满足整个社会的需求,例如:湖北日报于2007年3月17日报道了题目为“幼教大中专生成了香饽饽”的一则新闻,学前教育系每年的就业率都接近100%,去年一度还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来自于湖南、上海、深圳、广州等大城市均不同程度的也出现了上述情况,幼儿师范的毕业生供不应求的现象普遍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对幼儿教师需求量增加的同时,也在逐渐对幼儿教师的整体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调研了解到,各幼儿园渴求“热爱幼儿教育、学历较高、有一定教改科研能力、幼儿教育理念新、教学基本功扎实、技能全面、心态好、愿意长期在本园工作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充分说明社会对具有本、专科学历的高素质幼儿教师需求旺盛,幼儿教育市场前景广阔。
二、在短期内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的形势下,我们要对就业前景存在“忧患意识”。
1、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学历水平已呈“水涨船高”之势。
据报导:随着高校对学历要求的提高,上海市对幼教师资学历要求也开始“水涨船高”了,从2006年开始,绝大多数幼儿园的招聘对象已全部锁定本科生。例如,武汉市教育局[2007]6号《武汉市幼儿园等级评定标准》中,对教师任职资格的认定也规定了:“应具有幼儿园教师资格证和教育专业大专及以上学历”。
幼教门槛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整个社会对高素质、高学历的幼儿教师的需求;另一方面,幼儿园也希望通过提高学历层次来增强市场竞争力。
2、社会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已从数量的补充逐步过渡到质量的竞争。
由于对幼教市场普遍看好,师范院校学前教育则在不断扩招,非师范院校诸如高职高专也在增设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教育毕业生将逐年增加,幼教师资数量的补充在一定的时间内必将完成;当数量达到饱和之后随之而来的将是激烈的质量竞争,用人单位优中选优的大趋势将日益明显。质量就是毕业生就业的生命线,着眼全方位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是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有效途径。
经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幼教就业市场的潜在危机是存在的,有没有规避的办法。怎样去规避呢。
一、不断提高常规办学质量,努力加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技能技巧培养力度,同时,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是关键。
众所周知,质量是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核心元素,办学质量决定就业质量,是否与社会用人需求相匹配,必须从根本入手:弹唱说跳画的基本功、基本的幼教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水平都是提高质量的根本,必须从日常的课堂教学要质量,抓牢、抓实、抓精。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注重日常教学过程管理,精心设计系统课程,精心选择教学用书,精心上好每一堂课,精心打造精品课程,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向日常管理要特色。
目前除了常规的吹拉弹唱跳外,还要考察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行业前沿能力的掌握运用情况:如早教、蒙特梭利教育等,这些都对在校的高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如果只看到眼前就业形势相对稳定,而不去思考前瞻性的发展,那么接下来的卷进下一波高失业率浪潮的肯定其中有我们这个专业的毕业生。所以,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理应居安思危,理性面对当前形势,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思路,及早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全方面、专技能、高素质的发展自己,应对市场的变化,未雨绸缪,做好超前于市场发展的自身发展,积极应对市场的选择。
二、深入研究幼教发展现状,用最现实、最前沿的教学实践指导学生就业。
幼教事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与重视,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学历层次不断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范围空前扩大,呈多元发展方向。面对幼教改革发展的新趋势,更新就业观是很有必要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不再仅仅只是到幼儿园当教师,而是将保育员(教师助理)等多个岗位逐渐锁定幼教专业的毕业生,其目的是希望体现幼儿教育的专业化、正规化、多元化、边缘化,提高幼儿教育的整体水平。具有幼教专业学历水平的毕业生是提高整个队伍整体素质的强大的生力军,是从事社区幼教人员、亲子园教师特教教师、专职兼职幼教培训教师(英语、感统训练等)等的最佳师资力量,市场需求存在着巨大的潜力,作为高职教育者应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自身的基础指导他们准确地进行就业定位。此外,各类幼教机构的行政管理、培训咨询,幼儿系列产品的研发与营销,对外相关一对一家政服务等多元化的就业市场,给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前沿、更多元的市场要求。对此,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引进并落实行业的先进理念,聘请行业专家定期走进课堂,同时要敢于把学生大量不定期的推到行业中去锻炼实训实践,这样通过大胆的引进来、送出去的方式,激活传统专业的现代需求环节,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全员树立以下育人观念:“手把手,放开手,育巧手,手脑并用;学中做,做中学,学会做,做学结合。”“为融入社会走进来,为服务社会走出去。”注重职业道德的教育、职业技能的提高,全方位多层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做到教学结合,产学结合,校企结合,育人社会化,课堂职业化,规避学校和社会脱节的尴尬,使学生尽早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形成教育教学与社会发展和谐同步的良性循环态势。
三、适度控制招生规模,合理预测就业市场,办精品专业,培养高质量人才,增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综合市场竞争力。
在幼教市场需求从数量的补充到质量的竞争的过程中,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增强市场就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同时,根据幼教发展的趋势,具备各类职业资格证书,艺体、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以及高学历证书也是很有必要的。俗话说: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特,充分说明了高职院校更应该理性地分析幼教就业市场,超前预测,准确判断,才能牢牢的抓住就业市场。高职院校的教育者要及早对学前教育的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教育,鼓励学生尽早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者行业资格证书,如:育婴师,营养保健师,幼儿教师,幼儿舞蹈教师,幼儿英语教师,市场营销师,人力资源管理师,雅思等级考试,蒙特梭利教育教师,早教开发教师等相关等级证书,为学前教育学生全方位、高层次、多渠道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篇:对非公有制经济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对非公有制经济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
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中最活跃、最具增长潜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把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脉搏和在全市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对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郴州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经济增长持续快速,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拉动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2009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526.7亿元,比上年增长19.9%,增幅比全市gdp增速快3.4个百分点,增速创200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非公有制工业实现增加值329.7亿元,增长24.2%;建筑业增加值17.5亿元,增长22.8%;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31亿元,增长21.2%。2000年-2009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年平均增速达14.4%,增幅比全市gdp增速快3个百分点。
(二)发展贡献不断提高,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日益增强的主动力。2009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62.5%,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15.5个百分点。2009年非公有制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71.5%,也就是说,gdp每增加100元,有71.5元是非公有制经济带来的。非公有制经济对公共财政的贡献进一步提高,2009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交税金46.9亿元,同比增长33.1%;占全部实交税金比重达73.7%,比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
(三)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二产业占据非公有制经济的绝对主体地位。2009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三次产业构成由上年的9.9:64.0:
26.1调整为6.2:65.9:
27.9,与全市gdp三次产业构成比,一产业低6.7个百分点,二产业高16.1个百分点,三产业低9.4个百分点。非公有制工业占据非公有制经济的绝对主体地位。2009年,全市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1%,比非公有制经济增速快4.2个百分点,增加值占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为85.1%,比上年提高24.1个百分点。
(四)从业人员稳步增长,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对扩大社会就业,吸纳富余劳动力的贡献日益突出。2009年,非公有制经济
二、三产业年末从业人员数为162.87万人,同比增长6.56%,比上年快0.86个百分点;占全部
二、三产
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88.69%,比上年提高0.99个百分点,也就是说
二、三产业中每100人从业人员就有88.69人在非公有制领域就业,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其中,第二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吸纳从业人员78.76万人,同比增长4.51%,占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为94.61%;第三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吸纳从业人员84.11万人,同比增长8.56%,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83.78%。
二、郴州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不足
(一)骨干企业太少。经济发展需要骨干企业,骨干企业能够聚集力量,带动发展。目前,全市非公有制经济骨干企业发展不足,规模较小。2009年,全市注册资本10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只占私营企业总数的32.1%,私营企业的平均注册资本还不到200万元,年平均销售额只有71.7万元。2009年,全市非公有制规模以上大中型工业企业29家,占非公有制规模工业企业的2.8%,比重比公有制低14.8个百分点;2009年全市非公有制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上10亿元和20亿元的企业只有4家和1家。
(二)企业数量不多。企业个数密度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企业数量增加,对就业率和财政收入的不断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当前,全市企业数量与发达地区还存在明显差距。2009年,全市私营企业只有7465户,注册登记的个体工商户只有6.9万个。
(三)名优产品太少。非公有制工业企业中“原”字号工业多,加工工业少,煤炭、有色金属、非金属矿采选等行业在非公有制工业中占主导地位,同时产品中名优特新产品少,粗加工和初级产品多,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能够在市场上叫得响的产品品牌寥寥无几,市场竞争力弱。至2009年末,全市非公有制企业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分别只有1个和2件,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还十分明显。
(四)民间投资减缓。从2006年以来,全市非公有制经济投资的增速低于全部投资的增速。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的非公有制经济投资的增速分别为13%、15%、14.1%和59.5%,分别比全部投资的增速低1.3个、1.1个、6.4个和40个百分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军人才和掌握国际产业前沿技术的高层次技术研发人员,逐步在企业建立起强有力的研发团队。
五是打造培训基地。积极申报中国轻工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惠东培训基地和中国皮革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惠东培训鉴定基地,为惠东轻工行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同时争取省中小企业局的支持,与省局联合成立鞋业产业培训中心,全方位、逐年提高我县的制鞋水平和营销策略,真正使惠东鞋成为国际国内的名牌。
六是帮助成立小额贷款公司。吸引民间资金引导支持中小企业成立小额贷款公司,为中小型民营企业提供贷款,促进民营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