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三峡库区重大灾害风险防范的建议
摘要。文章简要分析了三峡库区面临的重大灾害风险和近年来较大突发事件,概括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最后提出了加强三峡库区重大灾害风险防范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三峡库区重大灾害风险防范建议
三峡库区位于东经106°~111°,北纬29°~31°21′,地处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结合部,跨越鄂中山区峡谷及川东岭谷地带,北屏大巴山、南依川鄂高原,在行政区划上跨越**市和湖北省的19个县(区),包括湖北省的夷陵、兴山、秭归和巴东4个县(区),**市的巫山、巫溪、奉节、云阳、万州、开州、忠县、石柱、丰都、涪陵、武隆、长寿、渝北、巴南和江津等15个县(区),总面积约54175平方公里,该区域是我国人口的重要聚居区,特别是库区腹地,人口密度高达359人/平方公里,是全国人口密度的2.6倍。三峡库区是三峡工程、长江经济带和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重要承载体。该区域一旦发生重大突发灾害事件,势必造成较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波及面广,影响巨大。
一、三峡库区面临的重大灾害风险
三峡库区处于中国三大地貌阶梯的第二级阶梯东缘,山高坡陡,地形破碎,河流水系发育,山地丘陵面积超过90%,三峡库区每年蓄水放水对沿江沿河两岸的山体地质环境产生重大影响,水土流失比较严重,自然灾害发生频繁,一些事故灾难也时有发生。据专家分析,三峡库区的灾害风险量大面广,主要面临着地质灾害、暴雨灾害、干旱灾害、森林火灾、水上交通事故、水污染等重大风险,以及冰雹灾害、农业病虫害、危化品爆炸等风险。
(一)地质灾害风险。三峡库区处于大巴山弧形构造带、川东褶皱带及川鄂湘黔隆褶带三大构造体系的交汇部位,地质背景十分复杂,地质构造活动强烈。受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地层岩性以及人类活动等诸多因素影响,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非常发育,在江河岸坡、台地边缘形成了大量滑坡、崩塌、危岩体等地质灾害隐患2500余处,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影响。一些位于库区沿岸的滑坡和危岩体引发的涌浪,还会对长江航道正常运行构成严重威胁。如,2018年5月20日凌晨武隆区石桥乡八角村苟家堡组发生滑坡,造成5人死亡、1人受伤。如,2015年6月24日巫山县红岩子滑坡体滑入长江,形成了5—6米高的涌浪,造成对岸码头1艘海巡艇、9艘小渔船和7艘自用船翻沉,江边游泳者1人溺水身亡,对岸路上行人1人死亡、4人受伤。
(二)暴雨灾害风险。三峡库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润多雨,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在1250毫米左右,多集中在6-8月,短时间内的强降雨极易形成暴雨和大暴雨。如,2014年8月31日8时至9月1日8时,**东北地区遭遇强降雨,引发洪涝、泥石流、滑坡等灾害,造成云阳、奉节、巫山、万州等12个县(区)75.5万人受灾,10人死亡,25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5.9亿元。
(三)干旱灾害风险。三峡库区虽然降雨量大,但由于山区的喀斯特地貌特征,很难蓄住水,瞬时来水瞬时走,长时间不降雨,不少地方易出现伏旱、伏秋连旱、冬春连旱等现象,农作物大面积、大幅度减产。如,2006年7-9月,**市持续高温少雨导致土壤失墒快,伏旱迅速发展加重。全市因旱受灾人口达2100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32.7万公顷,绝收37.5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90.7亿元。如2018年7月以来,巫山县连续40多天没有区域性降雨,同时持续37度以上的高温天气,农作物大面积干枯。
(四)森林火灾风险。三峡库区森林立体条件较差,林相组成单一,以芭茅、栎类为优势树种的灌木林占有很大比例,这类灌木林是极易发生火灾的。乔木林大多以马尾松和柏木为优势树种,马尾松和柏木都是油脂含量较高的树种,易着火。同时三峡库区周边的山体大坡度大、土层薄,土壤含水、保水能力差,林木的蓄水能力不强,林地处于比较干燥的状态,易发生火灾。2005-2018年,全市发生森林火灾1049起,年均58起,过火面积4630公顷,受灾森林面积1661公顷,因灾死亡19人。
(五)水上交通事故风险。三峡大坝建成后,三峡库区的水深、水流、气候、水面宽度、通航密度、船舶数量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航环境明显改善,水上运输量快速增长,也出现了阵发性雾情加重、江面风浪增大、通航支流河口航线交汇点增加等不利航行安全的因素,水上交通安全隐患逐步增多。三峡库区属于高风险水域,一旦在库区发生水上交通事故,救援难度极大。如,2002年12月18日“宜盛”号汽车滚装船航行至**长寿(长江上游航道里程582千米处)时,与客渡船“b1号”发生碰撞,致“b1号”客渡船向左倾覆,船上47人全部落水,其中获救生还7人,死亡10人,失踪30人。如,2018年10月28日**市万州区长江二桥上一辆公交车在行驶中突然越过中心实线,撞上一辆正常行驶的红色小轿车后冲破护栏坠入江中,造成15人死亡。
(六)水资源污染风险。随着三峡大坝蓄水发电,江水流速将明显放缓,库区水体的自净能力下降,三峡库区面临着较严重的水资源污染问题。一是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排入江中,二是农村农药、生活垃圾、畜禽粪便等对次级河流及地下水的持续恶化,三是江面上各类船舶的生活污水、粪便、机舱污水等直接排放入江中。一旦发生水污染事故,必将破坏库区的生态环境,严重制约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甚至会给整个长江沿线造成损害。
二、主要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综合分析三峡库区面临的重大灾害风险和近年来突发事件处置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
一是三峡库区的灾害风险种类多、分布地域广。除以上6种主要风险外,一些地区还面临着冰雹灾害、风暴灾害、地震灾害、雷电灾害、农业病虫害等风险,这些不同种类的风险在水上、陆上和山上均有分布。
二是三峡库区的灾害风险隐患量大面广,防范难度比较大。一些灾害风险隐患点还没有得到有效治理,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不完善,监测预警技术不先进,监测预警能力弱。
三是三峡库区的灾害事件发生频率高、损失严重。灾害事件不但造成人员伤亡,还会造成房屋倒损、基础设施损坏、农作物减产、田地损毁等,严重影响着库区的生产、生活,甚至导致库区群众因灾致贫、因灾返贫。
四是三峡库区的灾害事件处置难度大、救援效率较差。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一些灾害发生后,道路通信电力等遭受破坏,专业救援人员很难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展开救援行动,受灾群众需较长时间才能得到基本生活保障。
五是三峡库区农村的各类设施建设标准较低、抗灾能力弱。农村的道路、供水、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部分质量比较差,特别是山区道路的边坡没有得到有效治理,受降雨影响极易滑落造成道路堵塞和中断。
六是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淡薄、认知水平较低。多数人缺乏对灾害的客观认识和清醒认识,消极被动、听之任之,缺乏防范和应对灾害的能力。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三是建立陆-水-空立体式的救援机制。三峡库区的风险涵盖了水上、陆上、山上,因此,要加强水上、陆地、空中搜救专业救援队伍和装备设备建设,推动通用航空体系和水上救援体系建设,在灾害易发地区和水上建设可供直升机降落的停机坪,逐步建立陆、水、空的立体救援网络。
四是提升库区极端条件下的救援能力。三峡库区水域面积大、水底很深,沟壑林立、山高坡陡、交通不便,沿江城镇高楼林立。如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救捞不及时的原因就是缺乏深水救援的人员和装备,又如大山深处发生灾害,救援人员很难及时赶到。因此,要加强超深水域救捞和高楼灭火等专业人员的培养和专业技术装备的研发及配备,建立空中通道快速运输人员和物资到达深山区开展救援救助等。
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曾说过“灾前的预防比灾后的救援更人道、更经济”,灾前与灾后的投入大约是1:7。防范化解风险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少或防止灾害的发生。减灾就是发展、减损就是增长,我们一定要增强责任感和自觉性,坚持源头防范,通过我们的努力,争取把风险控制在隐患形成之前,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控好三峡库区的重大灾害风险,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