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两会精神心得感悟5篇

【篇一】

为何今年全国“两会”调查问卷的名例前三大热点,分别是“正风反腐、依法治国、社会保障”。而恰恰“正风反腐”又成为之首的“热点、看点、焦点”了呢。

笔者认为,正是因为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以及中纪委的重拳出击和从快从打的威镇威摄。近几年来,“正风反腐”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阶段性的伟大斗争胜利,而且又得到广大民众的坚决拥护和高度评价认可,这正是民心不可违而成为一股“顺民意得人心”和“众志成城”不可阻挡的伟大历史潮流……

习总书记曾经尖锐深刻指出,反腐败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问题。正因如此,为了关系到党、国家前途和人民的利益,习总书记力挽狂浪,果断提出了党的“八项规定”,并开展了党内“纠正四风”的专项整治运动。

几年来,“正风反腐”犹如“骤风暴雨”的强劲东方,横扫严惩了一大批“大老虎、小老虎、小苍蝇、小蚊子”等形形色色贪官污吏,他们最终得到了神圣法律和人民的庄严审判,并得到了应有可耻下场。

比如闻名震惊天下的山西省、内蒙古“官商勾结”的腐败案,国有资产蒙受严重流失和巨大损失,山西省价值30几亿的国有大型煤矿,仅以“大白菜”的价格,仅以十倍之一的3亿元的廉价卖给私营企业老板。

一夜之间,不法商人,转身华丽就暴发暴利到几百亿元的身价,当时成为闻名全国最大富豪煤老板,就连嫁女儿陪嫁礼物和堂皇豪华富丽的婚礼宴席就高达几亿元,大朋宴请了各界达官贵族和名流绅士,连中央名主持人慕名而来即兴助阵,真可谓风光无限在险峰而睹目眼球天下。

古人云,常言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最终山西、内蒙古两省塌方式集体腐败的省部高官先后落马,并得到相应法律惩处。其中包括那位巨额行贿的不法商人大煤老板也难免牢狱之灾。

还有令人欣慰的是,从此“党风正纪”翻然一新,有效遏制了党员干部不良作风和社会歪风邪气,党的优良传统和社会文明风尚骤步恢复发扬光大。

树欲静,风不止。虽然“正风反腐”取得了阶段性伟大胜利,但我们要清醒看到和深刻认识到,那些躲在阴暗角落的大小贪赃枉法的贪官污吏蛀虫,依然我行我素而兴风作浪,只是它们更加隐蔽隐藏在革命队伍中。

究其根源的原因,正是由于打击力度不大不广,所以难免造成许多“漏网之鱼”和“虾兵蟹将”时至今日依然从容“横行霸道”。

从人民网每周反腐榜公布中,皆不难看到每天都有大小贪官污吏相继落马,其中不泛一些纪检干部充当吹哨人“黑客”。还有每个月中纪委公布的违规“八项规定”和违反“四风”的党员领导干部不在少数,甚至有增无减。

正因如此“正风反腐”任重道远,绝不能掉以轻心,更不能麻痹不忘初心滋手软,理应依法加大打击力度和广而告知,一定要高举“正风反腐”大旗,开展掀起一场人民共同参与斗争的汪洋大海大浪,使那些贪官污吏犹如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无处躲藏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毕露原形。

当前,老百姓最深恶痛恨的是“村霸官”,因为其直接严重损害城乡社区居民切身利益,而且深受其害敢怒又不敢言,因为这些“村霸官”背后有直接利益挂钩的乡镇“保护伞”罩着,甚至还有一些相关利益链条“大树好乘凉”的无形间接庇护下逍遥法外。

时至今日,多如牛毛“微腐败”的城乡社区两委或“村霸官”,仍然稳坐“钓鱼台”,则大摇大摆不断侵占集体利益和吞食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正因如此,广大人民群众和有正义感的老百姓,强烈要求严惩那些为数不少的“村霸官”,更应严厉打击乡镇一级的“保护伞”,连根拨掉“大树下”的“庇护伞”,如果没了“保护伞”和“庇护伞”,所有“村霸官”和“黑恶势力”就会“树倒猴散”,并相应得到应有惩法,人民方能真正得到“安全感”和“幸福感”。

【篇二】

5月22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在新型冠状肺炎疫情背景下,今年的全国“两会”注定是极其特殊的,首次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从常态化疫情防控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从稳就业保民生到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在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政策和方向上,政府工作报告给出了一组针对国计民生新策的“加减乘除”。“本强则茂,基壮则安。”基层作为“强”基石当擦亮建设成色,做好“加减乘除”提升服务群众质量,以更大力度、更足干劲、更实举措谱好基层协奏曲,奏响惠民最强音。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全面释放减税降费“红利”,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等“三大”重大结构性失衡问题。但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向纵深推进,减税降费规模由2019年的2.36万亿元升至2020年的2.5万亿元,让全国“减税效应”进一步扩大。各地区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前提,坚持结构性去杠杆思路,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对负债水平严重超出合理范围的风险制造业和小微企业,通过深化增值税改革、个税改革、信贷改革等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集中发力,包括支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等民生领域,扶持企业降低成本、扩大信贷投放规模、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并做好存量债务置换工作,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保障能力,使更多的制造业和小微企业能够“轻装上阵”。同时,抓住疫情防控促数字经济发展机遇,通过发展沉浸式消费模式,积极促进市场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

全面释放减税降费“红利”,推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当前,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的新举措,明确将全部转给地方,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各地区要牢固树立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克服宏观经济政策及新冠肺炎疫情不利因素,以善治法治为方向,推动城市政府向服务型转变、治理方式向精细化转型、配置资源向街道社区下沉,不断增强城乡综合承载力,有利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激发市场经济新动能,持续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只有坚决兜牢基本民生的底线,勒紧地方政府“裤腰带”过紧日子,明确政府投资项目审批层级、审批程序,对每一笔支出都精打细算,才能取得盛满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钱袋子”“菜篮子”“米缸子”,力争把群众关切的事情办好;按照“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原则,从源头上加强管控,既要在地方财政资金上加以管控,还要从各种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让广大基层干部大胆干事创业、安心创业。

全面释放减税降费“红利”,打好防范化解风险攻坚战。2019年以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准确把握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演进方向和规律,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新一轮的“减税降费”政策落实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国家长治久安、为人民幸福稳定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基层治理体系。全面释放减税降费“红利”,正是践行不断增强其发展性和创新性,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提供有力保证。为应对金融主体结构与地方产业结构不匹配,形成大银行、小客户的格局,对于中小微企业放贷较为审慎,必须以维护县域金融稳定为目标,努力做好金融扶贫风险、互联网金融风险、非法集资、县域法人金融机构风险排查和整治工作,持续支持金融监管部门做好县域重点企业早期风险识别和动态监测工作,防范化解银行信贷风险,消除金融机构支持企业共建工业发展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