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村博物馆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需要各种力量的聚合发力。其中,文化是关键性变量。为了更好发挥文化驱动乡村振兴的作用,**省实施了“艺术乡建”系统工程。在“艺术乡建”体系中,乡村博物馆建设被摆在尤为突出的位置。
**是全国3个乡村博物馆建设试点省份之一,在全国乡村博物馆助力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系统工程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计划“十四五”期间建成****家乡村博物馆。2022年,**省政府“浙文惠享”民生实事项目将乡村博物馆作为“打造15分钟品质生活圈”的重要内容,年度计划建成不少于****家。截至2023年3月,已建成***家乡村博物馆并对外开放。其中,**市共完成**家乡村博物馆建设,数量、质量位居全省前列;**县成功申报**家,数量位居全省县(市、区)第一。一批极具特色的乡村博物馆在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中同频共振,正携手文化乡建、艺术乡建系统工程朝着助力乡村振兴的方向融合前行。
一乡村博物馆建设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文博事业蓬勃发展。20**年,以**市博物馆为牵头单位的“**博物馆联盟”成立,“大馆带小馆、公办助民办”的帮扶互助模式提升了一批民办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为乡村博物馆的建设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22年6月,市文广旅游局召开**市乡村博物馆建设工作推进会,下发市、县两级公共博物馆结对帮扶乡村博物馆计划,要求结对帮扶率达100%。目前,**家申报成功的乡村博物馆已成为当地文化地标,成为当地助力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
一是内容形态精彩纷呈。全市**家乡村博物馆分别以非遗文化、民俗风情、文艺创作、红色记忆和名人资源为主题,助力乡村实现美颜增色、铸魂赋能、兴业扬名等变革重塑,也为全市乡村博物馆建设和艺术乡建系统工程实施树立了标杆。如**区白沙溪三十六堰展陈馆以体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白沙溪三十六堰为主题内容,主要展现包括治水文史与成就、三十六堰建设与管理、治水遗存与展现、治水精神与思想、治水人文与价值,体现了全民治水、保护环境的生态文明理念;**茶文化博物馆立足古茶场历史文化的保护利用,利用现代展陈技术展现了**茶文化的悠久历史、重要价值和创新发展。二是助力乡村同心共富。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市义亭镇缸窑村、**县履坦镇坛头村等一批“网红村”先行先试,将乡村博物馆建设工作通过艺术乡建平台融入环境整治、改造提升、招商引资、产业培育等各项工作。**区寺平古村、**诸葛八卦村等将国宝级古村落建成了博物馆群,通过文旅融合平台,带动乡村振兴;**市游埠镇挖掘当地名人文化资源,设立“郎静山纪念馆”,以摄影为媒搭建文化艺术交流平台,举办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为游埠打造国际艺术摄影小镇增添新亮点。同时,打造“博物馆+早茶文化”融合模式,拓宽文旅发展路径,在乡村博物馆助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走在前列。三是历史文化传承发展。乡村博物馆是推动城乡共同发展的链接平台,是延续乡村文脉、留住“乡愁记忆”、保护文化遗产、促进文旅融合、构建乡村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推进及艺术乡建系统工程的深入实施,一批有情怀、有技艺、有追求的文艺家、非遗传承人在乡村博物馆建设中施展才华,探索出文脉传承与乡村振兴同步走的双赢之路。金东区郑店婺剧主题馆,以“婺韵郑店”为展览主题,其演出使用的婺剧独有传统脸谱和服装样式深受广大群众欢迎。2022年11月,**婺瓷展示馆在**县履坦镇坛头村设立。一批婺州窑非遗传承人运用古代烧制工艺,源源不断烧出日用品和工艺品窑器,与宋元坛头窑山接上了火。截至目前,婺瓷展示馆一年内接待游客超过*万人,成了远近闻名的文化艺术村。
二乡村博物馆建设面临的问题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三是既要“有输血”,也要“会造血”,积极拓展可持续发展新路径。建设乡村博物馆首先需要政府指路、带路,要在政策落实、人财保障、管理服务等方面出实招、见实效,想方设法为乡村博物馆建设提供支撑和保障;同时需要以地方与村民作为建设主体,社会力量参与,共同配合,共推共建。要做好规划选点布局,安排建设资金,明确建设规模,建立工作计划,督促建设进度,把控建设质量。镇村则需要做好具体落实,解决土地与场馆政策安排,整理周边环境,安排建设管理,启动并落实后续长效管理运营机制,充分依托优势文旅资源,深化文旅融合发展,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收双赢,激活乡村博物馆的造血功能。
四是既要有张力,也要有合力,汇聚文博助推乡村振兴的优势资源与重要力量。乡村博物馆要成为文旅赋能,推动城乡共同发展的“链接键”。除了挖掘乡村历史文化内涵,结合当地旅游资源外,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及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相结合,让遗产保护、文物保护与乡村博物馆建设有机链接;要与乡村当地特色产业,包括工业、手工业、农林渔牧等相关产业结合,加强宣传引导,促进产业局部调整,助推产业向纵深发展;要主动与艺术乡建平台融合,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共同为文艺家、企业家、乡贤等量身定制入驻、回归激励政策,构建人才管理平台,组织乡村文保员、宣传员和非遗传承人等参与乡村文博建设、运营、讲解、社教、研学等系列活动,注重培养有技能、有想法的乡土能人;要鼓励社会机构参与乡村博物馆建设,完善运行机制,统筹开展文化服务,让文化惠及乡村、惠及群众,增强乡村、农民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乡村博物馆建设是让文化艺术融入“三农”,让“三农”影响文化艺术的相互转化过程,是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有力举措。乡村博物馆建设不仅要在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留住乡村气息,充分挖掘具有农耕特质、民族特色、地域特点的物质文化遗产,加大历史文化遗迹保护利用等方面发挥作用,还要把活态的乡土文化传承好,宣传好,把民间艺术、戏曲文化、手工技艺、风土人情、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整合好,利用好,要把保护传承、宣传教育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更加深入人心,融入民心,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