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管理现状及思考
高速公路养护市场现状及未来
2011-11-15《中国交通建设监理》文/图浙江公路水运工程监理有限公司陈鼎薛斌峰
【声明】
:转载《中国公路》《中国交通信息化》《中国高速公路》《中国公路文化》《中国交通建设监理》《交通决策参考》稿件须经书面授权。索取授权书:471885979
经过近十年的高速发展,截至2010年底,全国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已达7.4万公里,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目前,随着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的快速增长、道路服务年限的增加,我国高速公路已进入建设与养护并重的时期,2000年以前建成的1万多公里高速公路已全面进入大修期,2008年底以前建成的5万多公里高速公路也普遍进入缺陷责任期后的正常维修养护期,工作量越来越大,技术含量愈来愈高,社会对高速公路行车安全性和舒适性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此,需要加强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及时掌握各种病害的状况和成因,正确选择使用养护维修技术和方法,适时进行养护维修,以确保提供安全、快速、经济、舒适的现代化交通条件。
高速公路养护势必将成为大规模建设后接踵而来的热门产业。如何进行高速公路养护工程管理,各省的习惯做法也不完全相同,甚至同一省份内各条高速公路都不尽相同。如何对高速公路养护工程进行有效管理、降低养护费用,延长路面和结构使用寿命及提高高速公路服务水平,都是所有高速公路养护业内人士共同关心的话题,也是需要进行探讨的课题。养护施工的竞争机制还很难真正发挥作用
鉴于高速公路业主单位管理人员有限,养护工艺技术日益复杂,其专业技术力量存在局限性的现状,随即产生了围绕高速公路养护所出现的除养护施工以外的设计、监理、技术咨询、检测等新兴业务。由于高速公路养护项目相对新建项目来说工程规模较小,而对路况和病害熟悉的施工单位更有利于“对症下药”、保证养护质量等原因,目前国内许多省份的高速公路养护虽然引入了招投标机制,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所“走样”,业主不希望施工单位每年频繁变动,因而施工队伍基本多为业主自己组建或业主的长期合作伙伴,养护施工的竞争机制还很难在养护市场中真正发挥作用。
近年来,面临养护成本不断上涨,施工及行车安全要求不断提高,管养一体的机制已不能满足现实要求的局面,许多高速公路业主单位想到并引入了养护监理。养护监理的内涵主要是指监理单位对养护工程施工阶段的“五监理、两管理”。养护监理的内容较多,涉及面
也较广,涵盖高速公路几乎所有构筑物的维修,包括沥青路面病害处理和罩面、桥梁加固与维修、隧道维修、高边坡防护与加固、港湾式停车带的改扩建、收费亭改建和房屋扩建等。浙江省是国内高速公路养护项目中引入监理制度最早的省份之一,目前养护监理里程已占应养护(缺陷责任期后)里程的80%以上。通过近十年的探索,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专门从事高速公路养护工程的监理、设计、技术咨询、检测队伍,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
养护监理参与到前期的设计工作中
十年前,高速公路养护工程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设计,基本上是由业主和施工单位根据路况或病害调查结果自行确定养护方案和工艺。为能有效控制施工质量及造价,近年来许多养护项目引入了养护设计,它为养护项目招投标提供了一个计算标价的基础,同时为施工提供了一个图纸依据,但由于高速公路养护设计开展的时间较短,设计单位积累的设计经验不足,不能正确预见隐蔽的病害,还因为养护工程不同于普通新建公路工程,养护工程的内容多,涉及面广,工程小而杂,技术多样,而且许多技术措施需要因地制宜,因而使得养护设计往往与实际病害状况相去甚远,无法完全按照预先的设计进行施工,公路养护工程很难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图纸,设计很大程度上仅起到一个指导作用。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虽然随着新建项目的减少,高速公路养护市场逐步发展和扩大,我国高速公路养护已经形成一个较大规模的市场,需要更多的人才进入高速公路养护领域,但由于许多企业对高速公路养护这个新兴行业还存在认识误区,以为凭借以前新建高速公路项目的经验就可以满足高速公路养护市场的需要,往往在投入上存在不足,使得高速公路养护工程质量与实际需要存在较大差距。其实高速公路养护在许多方面具有其独有技术和管理方法,要做好养护工程还需要进行必要的学习和锻炼。在高速公路养护项目中就出现施工单位的施工质量达不到要求;监理单位对养护工程监理存在方式方法的不适应;设计单位对高速公路养护不熟悉,设
计的图纸无法使用;技术咨询单位对养护工程的难度估计不足,造成新技术无法进行推广和实际使用效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此外,随着养护“四新”技术的发展,公路养护技术规范和养护质量评定标准的修订周期过长,已无法完全适应公路养护技术的快速发展,造成许多新技术无规范可循,制约了新技术的推广步伐。因此,真正要做好高速公路养护仅仅停留在过去的一些经验上是完全不够的,需要探索适应高速公路养护要求的管理模式、技术标准和成套技术,推动我国的高速公路养护走向畅通主导、服务需求、安全至上、创新引领的可持续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