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福利院院长先进事迹材料(躬身亲为,奉献身心促养老)

同志是区社会福利院院长、党支部委员。同志在学实活动中,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促养老主题,带头学习,努力实践,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敬老有情结,为老有实事

福利院就像一个大家庭,而生活在这里的500多位老人

也成了同志日夜牵挂的“家人”,他总是想方设法地为老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努力让老人们能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人们都说:“陈院长是最关心我们的人,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为了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他硬是砍掉非服务性项目,筹措资金,建起了“阳光走廊”,开辟了信步花园,美化娱乐视觉环境,扩大绿化覆盖面,为老年人拓展了户外活动的空间。

他总是以“躬身亲为,伺候汤药”的传统美德爱戴、关怀患病老人,引导他们树立起生活信心,增强战胜病魔的勇气。蔡老师入院已经6年了,刚来的时候身体状况很差,每天要服十几种药,由此他失去了生活信心。同志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利用自已是主治医师的有利条件,坦诚地与蔡老师一起分析身体状况和病情,分析各种药品的药理机制,并为他量身定制了医疗方案。在他的帮助下,蔡老师逐步摆脱了对药物的依懒,身体的各项指标均达到了理想的水平,他逢人便说:“陈院长是我最信任的人,是我生活的精神支柱”。90岁高龄的任大爷,患慢支肺心病伴高血压症,发病时,生命非常危险。同志嘱咐医务组,夜间值班遇到老人发病时,务必通知他到场参加会诊。任大爷几次夜间发急病,同志都是马上从家里赶到福利院参与抢救,多次挽回了老人的生命。

同志总是说。“为党分忧、为民解愁是民政工作的宗旨,对我们来讲就是要全心全意地为老人着想,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前些年由于养老机构没有纳入医保,老年人在养老机构就医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所有的住院老人和养老机构,老人家属需要三天两头跑医院为老人配药,有时耽搁了用药,老人的病情得不到及时控制,影响了系统治疗。为了解决配药难问题,同志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并设计了几套解决方案供主管部门参考。他的建议引起了医保主管部门的重视和社会的关注。在他的不懈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关心下,市医保局深入调研,反复论证,对同志的建议进行了可行性评估后,确定把区社会福利院作为试点单位之一,在养老机构中开展医保试点,并最终推广到了全市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大大方便了住院老人的看病就医。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三、发挥专长,无私奉献

作为区级福利院的院长和具有专业技能的专家,他鄙视所谓的身价,主动要求承担乡镇敬老院的业务指导工作,为乡镇敬老院的规范化建设建言献策,常常亲自到场指导开展养老服务,为院长们传授管理之道,答疑解惑;为护理员们示范辅导,不厌其烦,手把手地教导;为老人们作了一堂又一堂健康报告课,并提出了一级带一级养老服务业务阶梯式发展模式,提高了全区养老服务水平。

为了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压力,政府出台了相关鼓励政策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民办养老机构也随之纷纷建了起来。但是管理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