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事业单位的制度创新
制度是指为决定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规则,其主要作用是通过建立一个人们相互作用的稳定的结构来减少不确定性。
创新是指人们在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全部领域中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即对传统观念、理论、体制和技术进行扬弃,同时在研究新情况、探索新问题中获得新的认识和新的发展。创新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
有意识的行为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从而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改造客观世界,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只有创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事业单位的制度创新是指对事业单位的传统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和发展机制等方面进行扬弃,研究、探索,建立起符合事业单位发展规律的,促进事业单位发展的一系列全新的事业单位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和发展机制的创造性活动。
我国的事业单位是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事业单位的一系列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也是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建立并不断完善起来,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并为计划经济服务的。这种管理体制,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完善,事业单位存在的政事不分,社会化程度不高,财政负担重,缺乏竞争机制和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机制,内部机构臃肿,人员结构不合理等深层次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和尖锐。其中主要原因是事业单位管理制度相对滞后,事业单位的各项制度与各项事业的发展要求越来越不相适应。如何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实行事业单位的制度创新,增强事业单位的生机和活力,促进各项事业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改革和发展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章主要是分析事业单位在新的形势下,发展中面临的制度性障碍难题,提出惟有进行事业单位的制度创新,才能使事业单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并从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管理制度以及运行机制方面探索事业单位制度创新的路子。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二、所有制的单一化,缺乏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目前的事业单位,主要是靠政府投资创办,靠财政拨款来维持日常开支,国家各项开支过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人口膨胀和劳动力队伍的不断增大,事业单位吃国家的“大锅饭”,吃财政饭,靠政府“喂奶”、“输血”养活。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则吃单位的“大锅饭”,人员编制急剧增加,因人设事,财政不堪重负。所有制的单一化结构,缺乏外来资金的注入和风险机制,事业单位的资金缺口不断扩大、国有资产和生产要素发挥不了效益,财力浪费的矛盾日益尖锐,服务功能不断弱化,已成为严重制约事业单位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三、运行机制的机关化,缺乏社会化发展。事业单位的设置和运转方式是受政府主管部门控制的,它代表着部门利益的得失。其服务模式也是以主管部门为服务对象,这种封闭式的运行机制是缺乏风险机制、竞争机制的,因而失去激发充分发挥其效能的动力和压力,难以提高服务质量,发挥内部潜力。
四、分配制度的平均化,缺乏激励机制。目前事业单位的分配制度,是参照行政机关的工资制度,可以说是“死工资”,个人的业绩与工资无关,这样就导致了事业单位的专业人员缺乏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事业单位很大程度上成为养懒人的地方。一些有能力的职工热衷于到其他单位兼职或开发第二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