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民族团结总基调扎实做好城市民族工作
民族院校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国家民委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点、亮点工作来抓。学校特别是民族高校作为创建工作的主阵地,在促进和维护民族团结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国家民委自2012年起,先后命名了3批共279个示范单位。其中,有学校48所。在6月2至3日举办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高校经验交流活动上,部分民族院校就如何开展创建活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以下是部分发言的摘编——
大连民大:构建嵌入式教育管理格局
大连民族大学突出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工作,通过构建嵌入式教育管理格局,创造各民族师生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良好环境。
学校按照“混合编班分寝、共同学习成长”的思路,在同年级同专业内不分民族成份进行混合编班、混合寝居,形成了各民族学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生动局面。以新疆籍学生和藏族学生为例,学校现有新疆籍学生553人,混合分布在38个专业、274个班级、456个寝室;现有藏族学生139人,混合分布在23个专业、102个班级、132个寝室。
学校通过教工党支部与学生班级“一对一”,处科级干部与贫困生“一对一”,班导师与新疆、西藏少数民族学生“一对一”等制度设计,营造出师生朝夕相处、心手相连的育人氛围。学校建立了168个导师工作室,组建了近300个创新团队,成立了575个“一帮一”学习互助小组。在每年的创新创业项目中,仅新疆籍学生参与的就达到50多项;在历年创新竞赛奖励中,少数民族学生获奖超过50%。
学校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手段,探索出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分段考评的教学模式,通过实践教学基地化、课程设置菜单化、创新创业团队化,将因材施教落到实处。学生的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年均申报专利200余项,每年获得国际学科竞赛奖励200多人次,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2600多人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5年超过90%。
中南民大:积极培育和打造特色品牌
中南民族大学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学校全局工作中统筹谋划,高位推动,加强顶层设计,坚持把创建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师德师风建设、师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学科专业等紧密结合,以活动为载体,深入推进创建工作,实现了融合发展。
学校树立精品意识,积极培育和打造一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特色品牌:深入开展新生成长训练营、少数民族学生骨干训练营、成长守望计划、“好巴郎”学业发展工作室、阳光工作室等一系列精品工程项目;试点建设边疆少数民族卓越法律人才实验班、公共管理人才实验班;深入开展“辅导员边疆行家访”活动,深化全功能发展型资助模式建设;深入推进“伴飞”志愿服务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社区”活动。
学校先后建立、共建了中国武陵山减贫与发展研究院、民族地区廉政研究中心、湖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中科院国家民委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与开发联合实验室等平台,聚焦民族地区现实需求,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学校积极参与湖北省“616工程”,深入实施“1221”精准扶贫,选派干部赴武陵山片区担任联络员,强化精准帮扶,助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学校以“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月”为载体,紧紧围绕“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民族魂·中国梦”主题,积极举办“民族风情文化展”“民族文化周”,开展民族知识竞赛、民族歌舞比赛、演讲比赛等系列活动,搭好“同心圆”进寝室帮扶前台。学校还以“民大节”为载体,分别举办了“舌尖上的民族美食文化”“少数民族风情展”“茶马古道民族缘”等活动,积极促进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
西藏民大:共建民族团结幸福校园
西藏民族大学建校近60年来,各民族师生在这里守望相助、亲如一家,铸造了民族团结进步的典范。
2009年底,学校决定将每年的3月确定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月”。学校高度重视创新民族团结教育载体,不断深化“三联三进一交友”活动,丰富内容,拓展模式,找准教育切入点。
“三联”即联系班级、联系学生、联系家庭。将民族团结教育与党建、团建、班风学风建设、学生思想动态和班级管理联系起来;加大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与学生交心恳谈,帮助解决学习和生活困难;协助班主任做好学生家长或家访工作,加大沟通联系次数,每学期至少与学生家长电话联系两次以上,努力形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合力。
“三进”即进宿舍、进班级、进网络。倡导不同民族学生混合住宿,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舍友关系;倡导不同民族混合编班,做到勤观察、勤发现、勤纠正,使各民族学生共学共进;通过建立理论学习群、组建民大网评员队伍等措施实现民族团结教育进网络,开展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主题的网络专题教育活动,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大团结的认同感。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学院成立了“秦桂芝工作室”,搭建起立足学院、面向全省高校的教育管理服务内地民族班学生平台。
2014年5月,来自新疆的维吾尔族学生热依汉古丽·帕尔哈提生病后,因家庭贫困拒绝住院。秦桂芝为她垫付了2000元住院费,民族预科部师生为她捐款1.7万元。古丽出院后,提出将剩余的1.1万元用于帮助其他学生。学院党委研究,以这笔钱为本金,成立了“古丽民族团结基金”。这是黑龙江省高校首个以在校学生名字命名的基金会。基金设立一年来,陆续收到捐款20余万元,25名学生先后获得资助。
学院将教育管理指导服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经验,汇编成《培育民族团结的种子》出版。该书已被作为黑龙江省学生工作培训的教材。学院连续3年组织开展了“祖国美、民族美、家乡美”系列宣讲活动,开展了民族文化艺术进社区、进企业、进中小学校等活动,收到良好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