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效机制创建思考
对老干部政治上的关心是最大的关心,思想上的管理是最重要的管理。面对老干部党建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形势、新要求,我们按照组织健全、职责明确、制度落实、活动经常的基本要求,积极探索符合老干部高龄特点的党组织建设,推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规范化建设五年目标系统工程。以“三个有利、五个制度、五个标准、一个特色”,构建老干部党建工作新格局,三年实践,有效推进了我区老干部党建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老干部党支部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组织活力呈规模效应。
一、“三个有利”,规范组织建设,推进组织创新
老干部党组织是老干部团结的核心,是党密切联系老干部的纽带,担负着教育管理老干部的重要责任。在老年化社会的今天,老干部党组织的设置显得尤为重要,也有其不同于通常党组织设置的自身特点。我们从“有利于开展活动、有利于掌握情况、有利于发挥作用”(简称三个有利)设置老干部党组织来应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机构改革的强力推进,把规范老干部党支部的组织建设作为强化落实老干部政治待遇的突破口。我们做了三个工作:
1、争取领导,一并推进。
**年,我们通过百名离退休干部党员问卷调查、四个座谈会,走访200多名离休干部个别听取意见,提出“三个有利于、四个就近”设置老干部党组织的构想,同时,综合老干部党员意见,整理推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方案,向区委汇报并建议,区委将老干部党建工作纳入总体规划,区委组织部出台了**组发【**】3号《关于在全区开展离退休干部党支部规范化建设的通知》的五年规划三步走目标的指导性文件,对老干部党建工作一并指导,同步推进。
2、规范组织、试点探索。
一是规范组织设置,配型四类。第一机关建制型,作为规范化建设主体,单独建立老干部党支部,隶属于所在党委管理;第二撤销单位小区建制型,本着“三个有利于、四个就近”在原建制住宅小区设置老干部党支部,按老干部主体归口主管部门代管;第三乡镇社区共联共建型在乡镇建立老干部联合党支部,隶属于乡镇党委管理;在社区以局、街办老干部党支部为主体,分散的老干部党员就近编入,与社区共联共建,隶属于局、街办党委管理;第四分散相对集中型,主要是在相对紧密的老干部群团组织、和老干部不是一个原单位居住又相对集中的区域应老干部要求建立老干部临时党支部(党小组),10人以上建立老干部临时支部,10人以下建立小组,老干部过双重组织生活,设书记(小组长)1人,学习资料老干部局提供,经费在区委组织部党费留存中列支,1000元包干使用。
二是规范职数设置。支委成员由5人组成,设书记、副书记(兼纪检委员)、组织委员、宣传委员、文体委员、发挥作用委员。党委指定1名年龄较青的同志协助支部工作,党员按居住区域或兴趣爱好编组,设组长1人,
三是试点分类指导。组织部与老干部局分别抽人组专班,深入试点单位边分类具体指导,一周一碰头、一月一观摩;边调研转化成果,建立、完善“五个制度和规范化建设五个标准”。
3、总结推广、五年三步走。
第一步**年试点取得成果。第二步**年扩大试点,**年整体推进,规范化建设基本覆盖全区,第三步**、**年全员覆盖、提档升级。
目前,全区已建离退休党支部53个、(其中。机关建制型30个,原单位小区建制型11个,乡镇社区共联建型11个,分散相对集中型1个),党小组15个、临时支部1个、临时党小组4个。53个覆盖党员1159人,占离退休干部党员数1701人的70%。
今年4月,区委副书记刘志龙、组织部长陈红就此专题召开分管机关的负责人会议,明确要求各单位按规定必须建立老干部党支部,年底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组织部将再次组织检查。
二、“五个制度”,规范思想建设,保持组织先进性
老干部党支部书记集体制定并规范统一的《组织生活制度》、《学习制度》、《工作报告制度》、《党员联系群众制度》和《流动党员管理制度》,体现出六个特点:一是党小组的细胞功能强化。以小组为单位每月开展一次党的活动。二是坚持武装骨干,做到了每月一次全区集中理论辅导培训。三是给党员以家的温暖,增强了与外出党员的联系。四是保持优良传统,建立了党员联系小区(楼栋)和群众对象。五是每年组织一次就近参观。六是上下相互思想沟通,党支部每年向党委报告汇报一次工作、支委会每半年向党员大会报告一次工作、党员每季度向支部报告一次思想学习和生活情况。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西城街办老干部党支部,引导90余名老干部志愿者,组建成三支队伍(网吧监督队、安全护卫队、义务辅导队),常年活跃在辖区13所大中小学校园周围。三支队伍关注未成年人,家长放心、学生安心、奉献爱心。
政协、人大老干部党支部老领导联手建立**区延安精神研究会,三年组织研讨,党建理论成果丰硕,撰写调研文章178篇,召开研讨会四次,在《中华魂》杂志、《延安精神报》、《党政干部论坛》、《**日报》、《**晚报》、《古城周报》上发表了80多篇文章;开展“四进”:进校园:足迹全区中小学,①举办一期延安精神展览,巡回40多所中小学,12000多师生观看;②举办一次延安精神培训,全区政教老师受教育;③编写近二十万字的《弘扬延安精神学教资料》和《延安故事辅导教材》,印发8000余册无偿发至各校班组;④举办老少面对面对话,关心下一代。进机关:讲遍部委办局和各镇。进社区,每年分别在东、西、南城三地各组织一次社区论坛,开展主题大讨论。进农村,建有28个农村基层党支部宣讲点。老骥伏枥、酷暑严寒、风来雨去,“四进”三年,不完全统计,老领导结合主题——十六大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新农村建设精神、党员先进性教育、《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意见》,深入到416个单位(机关、学校、社区、农村),宣讲430多场次,听众达15.5万人次,行程不少于2000公里。建立生产基地。研究会的老同志每人集资1000元,共集资6万元,开发荒山荒坡三十多亩,种植香樟等苗木近5万株。不仅参与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也为研究会积蓄了经济实力,带领带动了当地农民优化种植。
离退休干部党支部规范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活动,巩固了先进性教育成果,老党员的模范行动,群众说老传统又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