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党委信息的讲课稿
怎样写好舆情信息讲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根据部务会和培训班的安排,今天上午的第二节课,由我和大家共同来学习、探讨舆情信息的写作。对于舆情信息,大家可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听说过、见到过,但真正动手写过的人并不多。本次培训班上,为什么要安排这样一堂课呢。我想,主要是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第一,舆情信息是宣传思想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所谓舆情信息,是指专门反映民众各种思想意识状态及其变化情况的文字材料。开展舆情信息工作,就是我们收集、整理、报送民众对社会新近发生事件的看法、意见、建议的这样一项活动,而且重点是一段时期内带普遍性、典型性和倾向性的社会舆论和思想。从这个角度讲,做好舆情信息是我们每一位宣传思想工作者应尽的职责。第二,各级党政以及宣传部门对舆情信息看得很重。舆情信息的主要作用是为领导决策服务,它是党委、政府关注民生、联系群众、了解民意的桥梁。从中央到省、市、县各级党政以及宣传部门对舆情信息工作都非常重视,要求十分严格,迫切希望通过舆情信息掌握到各方面的社情民意,以便于为决策、施政提供参考。为了做好舆情信息,中宣部设有舆情信息局,省、市宣传部门也有相应的工作机构。今年5月,省委宣传部和市委宣传部分别召开了舆情信息工作会议。在全市舆情信息工作会议上,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红一再强调,在宣传思想工作整个考核体系中,舆情信息是为数不多的以上稿量、采用量这些硬指标进行考核的工作,必须以工作成效论英雄。今年,岳阳被定为中宣部舆情信息直报点,市委宣传部下达我县舆情信息的基数任务是120条,就是说至少要120条,没有完成这个任务,就会影响全县宣传思想工作的考核全局。第三方面,我县舆情信息工作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我县舆情信息的整理、报送主要是我们宣传部的同志在单打独斗,还没有形成各级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局面,去年我县新闻宣传上稿1200多篇,位居全市第一,而舆情信息排名却非常滞后。很大一部分宣传思想工作者、办公室的同志还不知道舆情信息是怎样一种文体,甚至把舆情信息与新闻消息、通讯以及工作典型材料混为一谈,平时工作中也很少关注,致使一些很有价值的舆情信息没有及时报送。为扭转这种局面,今年5月,宣传部下发了专门的文件,但是,仍然没有引起各级各部门应有的重视,仅有一部份单位报送了舆情信息的主管领导和具体工作人员,教育局、财政局、向家镇、冬塔乡等单位虽报送了信息,但主要是工作信息,而不是舆情信息。由此可见,我县舆情信息工作的差距还相当大,必须广泛发动,增强工作热情,提高写作水平。
下面,我就本人从事舆情信息工作的粗浅体会,与大家共同交流。首先,请大家看到印发的范文,在讲课提纲的
6、
7、8页,为大家准备了5篇范文。第一篇《人们认为提高人大代表素质有三个有效途径》,标题之后的第一段话,主要是介绍提高人大代表的重要意义,然后用一句过度性的话引出下文,接下来用并列方法提出三个方面的途径。第二篇《民间“修谱”现象的社会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关于修家谱,大家都见到过,但可能没有对其负面影响作过系统的调查和思考。信息中的开头部分,也可以说是导语部分,先作背景交代,而且肯定其积极意义,之后自然而然地引出负面效应。主体部分用统分结合法表现各个方面的负面效应,也就是围绕修家谱的负面效应这个主题,从不同的侧面去表明观点。结尾则是对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后面三篇都摘自中宣部舆情信息局的《舆情摘报》,《灾后重建群众总体满意但仍需改进》、《央视新闻联播改版继续引发人们热议》、《央视手机短片《历史上的今天》上线播出》,既省去了导语,也没有结尾,开篇就直奔主题。概括地看,这些信息都短小精悍,轻于说事,重于论事,每一篇都围绕一个主题,从不同侧面去评论,表明观点,在表现手法上,作者不直接站出来说话,所说的都是群众的意见建议,作者只是收集、整理群众、网民意见后,进行再加工,形成一种的特定文章。当然,这只是一个表象性的认识,下面,我们将从四个方面对舆情信息的概念、特征及写作进行探讨。
一、舆情信息基础知识
(一)什么是舆情信息。这是一个很直观的名词,“舆”是指社会舆论,“情”,是情况,综合起来说,关于社会舆论情况的信息,就是舆情信息。用专业化的术语来讲:
1、舆情。舆情是指某一个社会事件发生之后,人们的社会政治态度。也可以说是社情民意。比如说,人们对当前政府房价调控政策的看法、醉驾入刑后人们的看法、故宫失窃后人们的看法等等,还比如非典和禽流感发生后,引起社会民众恐慌和不安而形成的社会政治态度、看法和意见。当然,这种“民众社会政治态度”,很大程度上是民众从自身利益需求出发,产生的诉求和表达,这样就导致同样一个社会事件发生后,不同的利益群体会出现不同的看法和意见。我们在从事舆情信息工作的过程中,要注意坚持辩证的思维,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去把握。
2、舆情信息工作就是有计划、有组织地收集、整理和反映社情民意的专门活动。上面所说的舆情,也就是群众的看法、意见,好比是“米”,我们只有将人们的社会政治态度、看法和意见进行收集、整理,然后形成文字材料,煮成了“饭”,才构成舆情信息。
(二)舆情信息与其他信息的区别
舆情信息是人们思想活动的反映。它不仅反映社会现实及其变化发展过程本身,更重要的是反映社会现实在公众思想上产生的影响,具有群体性、政治性、阶段性三个方面的明显特征。群体性:舆情信息所反映的是一定群体的思想活动,而不是个体的心理情绪,某一个人的说法不具代表性,只有一定范围或一定数量的公众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意见、要求和思想,才构成舆情,我们写舆情信息,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去考虑,不能够以偏概全。特别是不能只看到某个偏激的看法,而忽视了普遍的意见建议。政治性:舆情信息所反映的往往是人们对公共事件的政治态度,与执政者和社会公共管理部门的工作密切相关。我们写舆情信息,一般不要涉及娱乐界、体育界,即使要写,也要从推动和繁荣文化艺术事业这个角度去思考。阶段性:舆情信息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有一个产生、发展和逐步削弱的过程。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舆情,要注意群众对新近发生事件的看法和态度,已经发生很久的事情则没有了意义。比如说,上半年发生的故宫失窃事件,当时是很好的舆情素材,假如你现在还去写舆情信息,显然不合时宜,也根本没有了意义。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区分不出哪些是工作信息,哪些是舆情信息,其实,从内容上看,工作信息主要反映的是“事件”本身及“事件”发生的过程,而舆情信息所反映的是“事件”对“人”的思想产生的影响,以及人们的思想政治态度。比如,“我国启动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是工作信息,而“网民称赞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则是舆情信息。
过去工作中,我们所接触的主要是政务信息和新闻消息,认识舆情信息,必须把它与这两类信息进行比较。
1、与政务信息的区别。首先是关注点不同。政务信息是指有关经济、政治和社会管理方面的工作信息,一般是向决策者提供某个具体社会事项的基本情况,包括某个方面的工作动态、某个地区发生的事件,其关注点在于社会事件的本身。我们平时在工作中所写的信息,基本上是政务信息,重在推介或向社会介绍、公布发生了什么事件,取得了什么成果。而舆情信息则要跳出事件本身,重在反映事件发生后人们由此而产生的思想、认识意见,其关注点在于社会事项引起的思想动态。比如,某煤矿发生了特大矿难,政务信息主要是反映有关矿难发生的时间、地点、伤亡人数、事故原因、善后处理等有关情况;而舆情信息主要反映的是干部群众对矿难的关注、议论及思考,广大矿工及其家属的思考状况等。其次是工作面不同。政务信息一般是就某地某单位的工作情况进行反映,具有一定的属地性,比如城关镇的同志不会反映其他乡镇的情况,民政局办公室也不会就公安局的工作动态去写信息;而舆情信息由于所反映的是公众对社会事件的看法,只要是公众关注的,并且具有群体性、政治性、阶段性的重大事件发生后,人们由此而产生的看法,不管他涉及哪个部门、哪个地方,我们都可以去写,都可以作为舆情信息的素材。
2、与新闻的区别。两者所反映的都是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意志和愿望,国际国内各方面的形势和各种事件动态。二者具有明显的不同之处:
一是新闻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而舆情信息主要是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二是新闻受众是社会公众;而舆情信息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党委、政府的决策者;
三是新闻具有公开性;而舆情信息具有内部性,不宜公开发布;
四是新闻是说事,作者不直接表明观点;而舆情信息虽然也说事,但所说的是人们的思想、看法、意见,作者要用自己的笔触表明群众的观点。
(三)舆情信息的分类常用的四类:
1、思想反映类信息。这类信息主要反映广大干部群众对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决策部署出台前后的思想动态;广大干部群众在一个时期内对国家和地方形势的看法;广大群众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思想反映等。如《中央高层8个月三次研究部署社会管理问题引网友热议》,《干群希望对“醉驾入刑”执法由高压转入常态》、《舆论热议抗震救灾与灾后恢复重建带来的四大启示》、《干群希望城市建设别总吃文化的老本》等。
2、分析类信息:分析类舆情信息要有理性的深度,此类信息是对某个专题性、阶段性或综合性的舆情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为领导和决策部门提出对策建议的信息。编写这类信息要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提炼总结,归纳升华,把握态势,预测走势,突出思想内容的深度性。如:《公车治理要舍得“自断臂腕”亟需立法保证》、《日放弃核电扩张应该引起中国深刻反思》、《干群希望记者走基层“身入”更要“心入”》等。
3、调研类信息:调研类信息要突出对策性,此类信息一般是对某一问题的反映。内容上一般要有情况、有分析、有对策建议,如:《旱情引发农村矛盾纠纷呈上升趋势》、《专家提醒“伪文化”之害甚于黄色“文化”》、《网民期待更多“民声微博”解决百姓诉求》、《调查显示:91%的人支持高校结盟实现资源共享》等。
4、工作动态类。工作动态类舆情要突出时效性,一般以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和发展动向为主,以实效性和重要性为主要价值取向,开门见山,一事一议,尽量做到简明扼要。一般来讲,工作动态类的舆情信息写得不多,即使要写,也要侧重反映宣传思想领域内的工作。如《江西督查政府网站“老死空”现象将约谈分管领导》,《世界数字图书馆网站将启用》、《“2011数字出版高端论坛”专家论道把脉献计》等。
二、舆情信息的结构
在座各位大多是主管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或者是办公室工作人员,在文字材料写作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较高的水准,但由于过去基本没有涉及舆情信息的写作,对其写法感到陌生。其实舆情信息的写作并不难,刚才我们共同学习了几篇范文,已经对舆情信息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分析舆情信息的结构,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
1、标题:舆情信息的标题,要开门见山直接表明观点,让人一目了然,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标题的类型多种多样,具体采用哪种标题,要根据信息所表达的实际内容来确定。(1)直述型:这种类型的标题在标题中直接点明舆情信息所反映的主要内容,这是舆情信息中最常见,占比例最大的类型,如《社会各界对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决定反响热烈》、《民众认为xxx势在必行(亟待解决)》、《基层反映xxx问题不容忽视》;《xxx引发争论》等。
(2)总结归纳型:这种类型的标题通过对舆情信息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提炼,并以特点的形式表达出来,简明醒目,使它能够吸引人的注意力。如《“五盼”思想折射出农村群众发展心理》、《当前新农村建设呈现五大新特点》;《基层干部群众对xxx反映不一》。(3)评价建议型:这种类型的标题对舆情信息所反映的主要内容作出评价、判断或提出中肯、可行的对策建议,常用“应”、“要”、“建议”、“影响”、“值得关注”等形式来表达,以引起领导关注。如《要重视“两欠”地区广播电视覆盖“彼强我弱”的问题》、《要注意小学生思想成人化倾向》、《我国文化市场“价格虚高”现象值得关注》。
(4)趋向预测型。这种类型的标题主要用于前瞻性、预见性、苗头性的舆情信息,常用“态势”、“苗头”、“预测”等表达形式。如《二季度社会舆情将继续保持积极平稳态势》、《专家预测我国明年网络游戏规模近90亿元》、《专家预测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将连续两年保持低增长水平》等。
(5)题文承接型:就是用舆情信息的第一句话作标题,如《今年宣传思想工作有“六个新变化”》,正文则直接承接标题,用
一、
二、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三是报喜与报忧的问题。信息工作中的“报喜”与“报忧”,实质上是处理好报送正面信息与报送负面信息的关系问题。报送信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敢于说真话,道实情,做到“有喜报喜,有忧报忧,喜忧兼报”。报喜信息不粉饰夸大,报忧信息不掩饰诿过。报送负面信息时,除对某些特定信息外,可多报一些没有明确指向性,而是带有一定普遍性、典型性的问题类信息。如《英媒认为:通货膨胀恐惧将危害中国经济》、《过早步入“成人世界”少儿教育应引各界警觉》、《经济数据成牟取不当利益筹码,“数据反腐”已成反腐新课题》等。
四是服务上级与服务本级的关系。舆情信息工作的服务对象一般包括两个层次:首先,上级党委或政府及其具体决策者,其次,本级党委或政府及其决策者。具体来讲,服务上级就是大家编写的信息完成后,通过县委宣传部上报到市委宣传部、省委宣传部,甚至是中宣部,其中的优秀稿件汇篇成《舆情摘报》,呈送给各级领导,供领导参阅,其实这也是我们向上级领导反映基层民意的有效渠道。服务本级,就是我们通过搜集、整理有关本单位工作的社情民意,为领导提供信息服务。做好舆情信息工作,既要为上级服务,也要为本级服务,二者不能偏废。在为上级领导和部门报送带有“普遍性”、“全局性”的舆情信息的同时,要根据本级领导决策和工作实际的需要,收集报送区域性、典型性的舆情信息。比如说,当你发现相当一部分群众对单位的某项工作产生了普遍的看法时,就应该主动调查,经过认真全面地收集整理后,围绕这一问题形成专门的信息上报给领导,以引起领导重视,从而使特色工作进一步深化,或者是存在的问题及时得到解决。我们不要小看一篇信息,很有可能通过一篇信息,及时提醒了领导,避免了单位在决策、工作中的失误,这既是我们工作价值的体现,也是争取领导对舆情信息工作的重视、关心和支持的一条重要途径。
以上是我对舆情信息写作的粗浅体会,由于本人接触这项工作的时间也不是很长,没有什么好的经验,讲得不好,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同时也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能积极参与舆情信息的写作,并多加强联系和沟通,共同促进提高。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