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信息安全防范措施
1引言
大数据时代涉及计算机的海量数据的存储以及应用,其中,信息泄露等信息安全事件频发,对此,汪东芳等[1]认为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保护涉及到不同技术和不同领域,多种的技术结合情况下能够给予计算机网络一定的安全保障。李伦等[2]认为大数据信息价值开发面临的核心问题是信息共享的伦理促进和约束机制。对个人信息和数据的过度挖掘可能侵害个人的隐私权,肆意追求数据挖掘的广度和深度可能危及信息安全。苏天弘[3]认为,导致信息安全问题的原因是金钱的诱惑,相关法律的不完善,道德的缺失,网络黑客的攻击,不充分的网络管理以及个人信息泄露。刘嵩鹤、梁俊[4]针对信息安全提出相应的策略,主张强化用户的安全防范艺术,完善病毒防御系统,完善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和加强安全管理,做好病毒清理和黑客仿佛那工作。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从大数据时代的基本特征,计算机信息安全现状和计算机信息安全的对策三方面阐述,以期有可行之处。
2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时代最显著的特点在于数据量增多,各种工具的使用,移动客户端的应用使得数据的产生和收集比以往更加便利;数据的种类更加繁多,不仅有文字,还有音频、视频、图片等,这些都构成大数据;流通速度加快,数据的存储、挖掘以及获取有效信息的速度,都比以往更加便捷,得益于工具智能化的改进;数据的价值密度降低,随着数据数量的增加,信息的价值并没有成正相关增加,一些信息鱼龙混杂,给信息监管带来不便。随着技术的发展,大量的信息跨组织跨国界进行传播,国家安全以及个人信息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大数据时代,犯罪分子获取信息成本更低,获取的途径增多,效率逐渐增高,需要加强计算机信息安全建设,保证国家长治久安。
3大数据时代计算机信息安全现状
3.1缺乏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的使用不断普及,但是,对于用户的计算机信息安全意识并未得到及时的树立。一部分用户缺少相应的计算机技术培训,很容易造成失误操作,产生信息安全隐患。同时,用户在网络上随意注册个人信息,登录不良网页等行为,加大个人信息的曝光度,威胁个人信息安全。一些信息管理工作岗位的工作人员,由于缺少信息安全意识,在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疏忽,造成信息泄露,加大信息安全风险,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也给组织机构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3.2计算机网络存在安全漏洞。我国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漏洞隐藏在众多的网页链接中,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系统本身存在的漏洞,对用户的信息进行窃取,谋取不当利益,同时,一些国家信息也在不法分子的监控范围中,为自身利益危害国家的信息安全。由于大数据本身具有的开放性的特点,计算机病毒的入侵更具有潜伏性,执行性和储存性的特点,一旦病毒负载到程序中,用户的下载会导致病毒迅速和大面积的传播,进而导致网络系统的瘫痪。黑客的恶意攻击也会对目标数据进行运用,造成大规模信息泄露。
3.3相应的管理制度脱节。我国民众上网日益普及,在上网过程中,用户的信息被泄露,甚至有买卖用户信息的交易。互联网发展迅速,导致我国制定的有关计算机信息安全的规定与时代有有一定的脱节,相应的管理规范并不能适应多样化的互联网应用服务。相关网络信息监管部门,执法不到位,信息监控存在漏洞,缺乏安全警惕意识。国家计算机信息安全屏障设置不够坚固,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国家的公民上网网络公约不具有约束性,没有发挥实际作用,对于上网不涉密的规则并没有普及到公众。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1]汪东芳,鞠杰.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及防护策略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5(24):40-41.
[2]李伦,孙保学,李波.大数据信息价值开发的伦理约束:机制框架与中国聚焦[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47(01):1-8.
[4]刘嵩鹤,梁俊.大数据时代下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8(16):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