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工作心得

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如今:无论企业规模大小、员工级别高低,都知道“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我多年来一直从事质量管理工作,其间:经历过品牌兴盛、也见闻过企业衰落,对“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体会尤为深刻。

广义上。质量管理贯穿于企业的各个方面。企业文化、规章制度是教育和约束员工,对企业忠诚、对岗位敬业。追求的是“企业人”的质量;

狭义上:质量管理就是“产品质量”的控制和改善。产品质量的控制和改善,主要有三个环节:

1、产品设计(前期构建);

2、产品生产控制(过程掌控);

3、产品质量诉求的归纳和反馈(售后改善);下面我就从这三个方面谈谈质量工作:

一、产品设计(前期构建):

对质量工作的认识,由“质量是检验出来的”,到“质量是生产出来的”,再到“质量是设计出来的”。这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认知过程,但都只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因而是片面的。我个人的认识是:“质量稳定的产品是生产出来的”,而“卓越的产品一定是设计出来的”。很难想象,一个在设计时就存在“先天不足”的产品,可以在后期的生产过程控制使其“品质优秀”。“好产品”使质量控制工作“事半功倍”。而再“卓越的产品”也需要通过严格的“生产过程控制”来确保该产品的质量在高水平上稳定下来。

二、产品生产控制(过程掌控):

通过对产品生产过程的控制,以获得产品质量在一个高水平上稳定下来,这是质量管理人员的工作主题。质量管理人员可以从这句话里得出“质量是生产出来的”,同样生产部门也可以从这句话里得出“质量是检验出来的”,两者皆有失偏颇。质量部门和生产部门必须经过有效的程序合作,才能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改善、提高并稳定产品质量。客观数据:

质量监控人员通过对零件检验、产品的首检、工序巡检、过程抽检和成品抽检,取得该产品从生产组织到产品入库全过程的质量数据,这些数据必须是按照企业、行业及国家标准的要求,经过科学实验测量出来。就是说:数据必须客观准确。数据分析:

仅仅取得产品质量的真实数据是不够的。还必须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完整的质量数据库,并且对质量数据库进行系统的分析。分析的要点:某产品质量的实际达标水平、未达标的质量项目及原因、对消费者影响的评估、质量改善的建议。这样,各产品都有一个客观的“质量诊断卡”。质量诊断卡是技术、生产乃至供应商在后期生产经营过程中,改善质量的依据和要求。质量诊断卡还可以指导下阶段公司质量改善的方向,使各部门协调一致,避免推委和扯皮。

在现实工作中,就“质量诊断卡”而言,存在着a:质量信息、数据是否科学;b:如果数据是客观真实的,质量诊断卡是否有足够的权威;如果二者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么质量改善活动就一定能进入不断提升的良性循环。反之则不能。改善程序:

产品质量诊断卡作为共享的信息资源,传达到相关的部门和供应商,部门或供应商有针对性地做出“质量改善计划书”。根据计划书组织和落实具体的质量改善活动。

在质量改善周期外的首次生产计划中,用“看板管理”的方法,让所有参与该产品生产的部门和员工,都了解该产品前期生产存在的质量问题,和执行该批次生产的改善措施。这既可以避免员工犯重复性错误,又可以公开督查“质量改善计划书”的落实进度。是一个有效的质量改善手段。

客观数据的测量、质量数据库的分析和产品质量诊断卡、质量改善计划书极其执行,这是企业跨部门、跨公司的质量改善体系。要把供应商建设成为公司的一个合格车间,基于同样的认识,还应该视各车间之间、物流的上下游之间是供应商的合作关系。融与一体、全程控制。

当然,考虑到质量成本,质量改善活动还有操作层面上的技巧。比如,建立主要零件、关键工序等控制点,再比如,对控制点的考核等,避免不分主次,投入大量资源做“事倍功半”的工作。

三、产品质量诉求的归纳和反馈

产品生产和检验周期与消费者使用周期是不一致的,所以,任何品牌产品,客观上都会受到消费者的投诉。

消费者对产品质量诉求信息应该通过有效的管理,与质量管理的“质量数据库”对接。对这些信息的分析、筛选和整理,最终反映在“质量诊断卡”内容中。把售后的“质量”服务纳入到公司的正常质量改善程序里。这样,既可以使“质量数据库”的信息更加全面,又可以使“质量改善活动”在公司成为没有“缺失”的封闭环。

产品设计(前期构建)、产品生产控制(过程掌控)、产品质量诉求的归纳和反馈(售后改善)是公司的全面质量管理。只有这样,质量的持续改善才可以实现。公司就可以拥有“卓越的产品、高质量产品和质量稳定的产品”。

上面是一些简略的质量工作心得,不详细也不全面,希望大家补充完善。做好质量工作是我的努力所在。

谢谢大家。

第二篇:质量管理工作心得体会质量管理工作心得体会

常言道。“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对于重点型号产品承制单位,这句关于质量管理工作的话更有份量。因为质量不仅是企业的生命。甚至是决定未来发展的法宝。近年一直从事质量管理工作,虽然没有什么成就,也有些心得体会,因为工作养成的习惯,习惯一条一条罗列,这次也不例外,总结了他人和自己的经验。

1.质量管理工作只是一种手段

(1)各种质量管理控制工具都不过是一种手段,方便发现和解决主要问题,但过于追求漂亮的图表,只能流于形式,不过是显示了图表绘制能力。

(2)关键还在于质量管理部门和其他部门全员有效地从技术和人员管理上实施,否则只能止步于图表,问题还是那个问题,投诉还是那个投诉。

2.企业必须培养自己的真正懂质量管理工作的人员,并且提高全员质量意识,做到全员真正参与

质量管理不只是质量部门的事,是全公司的大事。很多质量管理人员都懂得数据统计的方法,没有掌握证据收集的方法和如何预防的方法。其他部门认为质量与自己无关,出了质量问题则把责任推到质量部门,埋怨质量部门为何没有及早发现问题。

3.将质量管理工作与公司业绩和个人业绩挂钩,使质量从无形变成有形的钱,不再空洞乏味

人人爱财,一旦涉及自己直接利益,肯定会本能的紧张。通过把钱和质量管理工作thldl.org.cn有机结合起来,教育效果肯定明显。

4.质量管理工作很多时候是默默的工作,从事者则是无名英雄,有时还会成为替罪羊,相信很多同行都有同感。如同环保局的工作,没有什么权力,而且抓得过紧,

政府会有意见:“经济怎么发展啊。。”抓得过松,老百姓会有意见:“环保局有用吗。”;环保总局也有意见:“你们局怎么搞得。。”

5.质量管理工作的质量要有”质”有”量”

峰回路转,认真做还是能做好的,当然需要市场、老板和广大群众的支持。

6.质量管理工作人员的数量,与生产和质量管理好坏没有直接关系

从某种角度看,质量管理人员越多,越表明企业其他方面问题更大。有的企业发现生产问题越来越多,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是一味的人为是质量管理人员不够,结果增加质量管理人员,导致其内部管理也逐渐混乱,陷入了恶性循环的境地。

7.质量管理工作必须积极主动预防,不能被动的统计问题,解决问题

(1)有些企业,把质量管理的重点放在了问题统计和iso9001等体系要求的书面记录,面对现场的问题却无能为力,本末倒置。

(2)预防重于治疗,问题的预防者,其实优于问题的解决者。

总之,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煤电油运不断涨价的成本压力,企业要做好质量管理工作,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发展,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严格的质量管理是前提,积极引进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是动力,加强设备管理提高设备运转率是保障,大力倡导并认真做好各环节均化工作是关键。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整个兽药gmp的建设和运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全员参与的原则。gmp的实施并不是仅靠总经理或质控部门人员的努力工作就可以完成并良性发展的。gmp管理关键还要让所有员工熟知并自觉应用兽药gmp的精髓,严格按gmp规定的标准操作规程(sop)操作。要坚持合格的兽药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观念。质量管理也不是说说,看看就能控制的工作,更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设备、设施,通过法定的、科学的、适用的控制手段、检测方法对兽药gmp运行的整个过程进行监督控制,同时对售后服务也有可靠的保障,整个质量才能得到有力的控制。“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们每一个员工都应该从自己做起,从自己工作的一点一滴着手,从而使质量精神植根于每一位员工的思想意识中,我们的企业才能以质量文化作为我们企业的理念决胜于千里之外。

在兽药gmp运行中有了设施设备作保障,有了标准sop作为原则,更要建立管理的系统方法和任何动作、结果的可追溯性,整个企业构造这样一个体系,就可以用最有效方式实现组织的质量目标,那么体系内有许多关联的过程,可以用管理的系统方法来识别它、理解它和管理它,就能使得利益的相关方对组织的协调性、有效性和效率建立信心。就我们兽药企业而言,要从每一项活动或过程的开始就抓好避免出现不合格产品的工作,这才是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

总之,在整个gmp运行中质量管理是兽药gmp建设和运行的基础,要有主人翁的责任感,脚踏实地、齐心协力,认真做好每个操作过程和记录档案。建立与企业本身相适应的管理体系,爱岗敬业、开拓创新,才能在建设好gmp并能产生良性发展的同时增加企业在在市场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