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莆田市申报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汇报会上的讲话
全国文改工作先进地区申报材料
以改革促活力以创新求发展积极开创莆田文化建设新局面
——莆田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情况
2011.3
文献名邦,活力奔流。近年来,莆田市立足实际、先行先试、大胆探索、乘势而上,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从长远战略高度推动文化事业和产业实现跨越发展,以文化软实力的不断增强,支撑城市品牌价值的不断提升。莆田市以改革增活力,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步伐迈得较早,于2002年起便率先推进行政主体、综合执法整合等改革任务,至目前已基本完成改革的各项任务,进入完善与提升阶段;以改革促产业,文化产业特别是工艺美术产业得到跨越式发展,十一五期间工艺美术产业规模以上产值增长12.5倍,2010年总产值达205.6亿元,成为我市的支柱产业集群及城市名片,莆田市也先后获得“中国木雕之城”、“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中国银饰之乡”、“中国政务商务礼品特色产业基地”等国家级称号;以改革推事业,在构建起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上,巧借载体、深挖典型,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近日在闽考察工作期间专程考察了我市的村级文化室建设,对我市共建共享推进村级文化室的典型做法予以充分肯定;此外,莆仙戏现代文明小戏加演活动的典型经验得到了中央政治局委
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的肯定和批示,要求向全国推广。现将我市的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理关系、聚合力,文化改革先行先试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我市不断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确保财政预算内文化拨款的增长幅度不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十一五”期间,全市财政预算内文化拨款累计达到2.77亿元,其中2010年财政预算内文化拨款8053万元,比2006年的3017万元翻了近三番,
年平均增长27.82%,高于同期全市财政经常性收入年平均增长21.73%的6.09个百分点;市本级财政预算内文化拨款累计达1.41亿元,其中2010年市本级财政预算内文化拨款3115万元,比2006年的1752万元增加了1363万元,年平均增长15.47%,高于同期市本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年平均增长13.47%的2个百分点。一是盘活文化资产,建设文化项目。充分运用级差地租,盘活原有老旧文化资产,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我市文化事业重点项目建设。“十一五”期间,投资6.248亿元建设莆田工艺美术城,投资1.56亿元建设莆仙大剧院,投资7.21亿元建设省运会场馆群,投资0.73亿元建设妈祖文化研究院等。二是完成文化惠民工程,打造村级文化室品牌。近年来,我市加大力度,按序时进度不折不扣地完成五大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在此基础上,我市于2002年起,积极推进村级文化室文化建设,打造基层文化阵地品牌。充分利用乡村宫庙、村部、校舍等场所,坚持多轮驱动共享共建,通过部门联建、城乡共建、村庙帮建、校企帮建等形式,吸收整合各级各部门对新农村建设的帮扶资源,进行文化资源共享。实现全市村村建有文化室,成为村民们休闲、娱乐、学习、交流的好场所。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于近日专门考察了荔城区西天尾镇龙山村的文化室,对我市的村级文化室共建共享的做法予以充分肯定。三是巧借载体,莆仙戏文明小戏加演活动影响深远。我市巧借莆仙戏载体,从2005年起推动莆仙戏文明小戏加演活动,发挥120多个民间剧团常年性演出的优势,广泛开展莆仙戏现代文明小戏加演活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公民道德规范和廉政建设、计划生育、法制教育等内容,以群众喜
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促进了乡风文明的形成。2009年4月,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新华社内参《莆田现代文明小戏巧借传统莆仙戏进村入户》上对这项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既推动了文明道德建设,又促进了莆仙戏自身发展,要总结介绍他们的经验”。5月,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作出重要批示:“借传统戏剧传播现代文明道德、转变落后习俗是个很好的做法,可向全国总结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