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返乡农民工再就业问题研究
返乡农民有效再就业培训问题研究
王丽
(赣南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摘要。论文在返乡农民再就业培训的理论根据的基础上,从多维理解培训的背景、分析培训学员的个体学习特征、投入和实施主体、培训融资渠道、培训指导理论、培训方式、创业的区域优势和地域特点等方面提出思考对策。
关键词;赣州返乡农民就业培训现状分析
一、多维理解培训的社会背景。从国际环境看,全球都在关注和重视弱势群体的教育。《2010年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指出,各国政府需要紧急行动起来,创建保护贫困与弱势群体的机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全民教育的牵头机构,一如既往地,鼓励和支持那些受金融危机重创的国家和群体,使所有儿童、青年和成人均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从国内社会环境看,大批返乡农民能否顺利就业小的方面关系到农民家庭的幸福,个人的尊严,大的方面来讲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顺利发展。返乡农民的就业教育和培训势在必行。
二、培训的理论根据
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是对人进行投资而形成的资本存量,广义上地讲,“人力资本包括多种形式的投资结果,最基本的如对个人培训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技能;接受正规教育可以提高人的认知能力并有助于学习能力的增强„„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指出,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得多。他还特别呼吁社会对教育的重视,主张“把教育当作对人的投资”,把教育所带来的成果当作一种资本,因为“受过教育的劳动力比没有受过教育的劳动力更容易获得恰当的经济信息。”[1]
三、培训对象的群体和学习特征。
(一)返乡农民年龄上具有“中青性”,大部分是中青年,处于人生劳动创造的黄金年龄段。职业上具有“流动性”,返乡农民具有“车间工人”和“田间农民”的经历,经常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流动。返乡农民最明显的特征是具有在城市和农村生活的经历,在其外出务工过程中,掌握了一定的文化基础和从业技能。同时拥有有一定的技术资本、管理经验、市场信息、社会关系和创业精神。返乡农民从回乡的意愿来讲,具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自愿返乡者,他们大都掌握一定的经营、管理经验、市场信息,具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创业精神和相对充裕的资金。另一种是被迫返乡者,他们由于文化知识水平低、缺乏专业技能等原因无法在城市找到合适的工作,迫于生存的压力返回农村。
(二)学习特征
1.返乡农民的学习需求多样。返乡农民的学习需求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如有的打算在农业领域就业,其学习需求主要集中在实用的技术技能上,对企业管理的需求有限;有的打算回城就业,其学习需求则主要集中在职业技术、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方面。即便是在同一种产业类型内部,返乡农民的学习需求也有差别,例如同样是发展现代农业,规模种植业和特色水产养殖业对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的具体培训需求也具有较大差异,体现出鲜明的个性化色彩。
2.学习内容倾向即学即用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2.城市居民应以平等的心态对待进城务工和创业人员。城市的发展和建设离不开他们的汗水和心血,城市的美丽和辉煌离不开他们的智慧和奉献。城市居民没有理由居高临下对待他们,更没有理由歧视他们。
4.培训与就业应形成良性互动。前文中提到教育品质的判据,教育能否改变个人的命运,能否提升个人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关键要看教育和培训的结果是否为学习者带来更合适的工作机会和工作岗位。因此政府和培训部门应创新培训机制,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努力提高培训质量和培训后的就业率并引导和鼓励教育培训机构与劳务输出机构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通过签订培训订单或输出协议,实现培训与就业的良性互动。
(四)办学形式灵活多样,突出实践教学。发达国家的农民教育培训方式日益呈现灵活多样的特点。首先学制是多层次的: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短期培训、全日制、半日制、夜间制、假日制等多种形式并存。学生身份也是多种类型,既有职前又有职后。教学形式有面授、函授、远程网络教学等。教学中突出实践环节,例如英国的农学院教学是“夹心面包式”,即三年的教学安排是“第一年理论教,第二年是实践教学,第三年是理论教学”。而我国的农民培训由于种种原因还存在“黑板上养牛”“黑板上种庄稼”等严重脱节的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