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为了校外科技教育事业]对教育事业的认识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4年12月5日发出的《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科技竞争,特别是人才竞争。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意见》将青少年列为科普工作的首位重点对象。有一位江西萍乡籍人士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校外科普教育战线上,至今虽已76岁,仍然担任北京市无线电运动协会常务副主席的职务,为宣传、推广这一运动而努力。他就是2005年70岁时获得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共青团中央、教育部、文化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全国妇联、中国科协等10单位授予“突出贡献奖”的获得者黄懋广。

战火洗礼热心教育

黄懋广于1936年1月3日在江西萍乡下埠马迹塘出生。1950年10月25日。他在萍乡中学念初中二年级时因表现出色,被挑选进入解放军通讯学校学习通讯技术。学习刚满一年的时候,他又被挑选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通讯兵,走上了抗美援朝战场。1956年。在刚满20岁时,他回到祖国,在北京市宣武区少年之家担任国防体育组组长。当时我国对群众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国防体育教育刚刚起步。作为一个从战场上回来的通讯兵,他深感无线电技术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于是满怀热情地和老师们一起,牺牲节假日等休息时间,到机关、部队等单位要来各种器材,在宣武区广泛开展国防体育活动,辅导学生们学习无线电通讯技术和无线电工程知识。在黄懋广和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参加活动的热情也很高。那时公交车和自行车还不普遍,为了学习无线电通讯知识,不少学生不管家住多远,都步行来回。在大家的努力下,学生们的技术得到很大

‘提高,不少同学考上了军事院校。新华社也一次便要走了10多名学生,其中有的还被派到境外分社工作,成为报务员业务骨干。上世纪60年代。黄懋广领导的国防体育组被评为“全国红旗单位”,他光荣地参加了文教群英会,还被授予“北京市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称号。国防部在宣武区少年之家召开了国防教育现场会,李达上将、张爱萍上将等首长到少年宫视察,对黄懋广他们的工作给予了极大肯定,这更加坚定了他为国防体育教育贡献力量的决心。

“文化大革命”冲击了国防体育教育,使群众性的业余无线电活动停止了。上世纪70年代初,我国刚刚恢复校外教育,黄懋广便决定首先开展无线电活动。有的老教练担心再挨整,劝他不要再搞了,但他认为,教育青少年,为国家培养国防科技后备人才,是自己的天职。为了避开单纯技术观点,他将学生带到农村,教学生学技术、学知识,到农户家中安装有线广播、修喇叭,培养学生们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以后,他和老师们又想方设法。尽量多招收学生利用星期一到星期五的下午、星期六和星期天到少年宫学无线电技术,培养了一批无线电爱好者。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退而不休老有所为

1998年,黄懋广在年满62岁时,从宣武区青少年科技馆馆长的岗位上退休。但是,他退而不休,先是受北京市教委委托,协助筹建金鹏科技集团及百所科技示范学校,接着又担任了北京市无线电运动协会常务副主席的职务,同时还兼任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理事。

无线电运动是科技体育运动项目之一,既可以培养意志,增长知识,又可以锻炼身体;参加者可以是四五岁的儿童,也可以是年近70岁的老年人。黄懋广是北京市中小学业余无线电运动的创始人和奠基人,由他负责具体工作组建的北京市新一届无线电运动协会,2000年承办了国家教委、国家体育总局等5部门主办的全国青少年业余电台竞赛,承办了在北京召开的世界计算机大会中全国青少年计算机竞赛。这两项竞赛工作都获得圆满成功,当时的国家总督学柳斌还为全国青少年业余电台竞赛题词:“自幼就有攀登梦长大立志兴中华。”2011年,他又组织40名优秀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为北京市民防局成立民防通讯大队,使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将自己掌握的技术为首都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