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山县经济开发区成立五周年来的经验和做法
——倾力打造发展平台
精心建设“六大园区”
■发布时间:2007-10-24
五年来,霍山县经济开发区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基础设施建设与招商引资同步发展的良好势头。2006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0亿元,同比增长70%,出口创汇4000万美元,增长25%,实现税收5422.48万元(入库税金5100万元),增长83%,其中:国税完成3819万元,增长122.7%;地税完成1066.52万元,增长44.1%;契税完成536.96万元,增长6%。今年1—4月份,实现税收收入2183.65万元,其中:国税1463.22万元,增长172%;地税561.1万元,增长64.5%;契税159.33万元,增长44.8%。开发区正在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根据县委、县政府要求,2007年开发区建设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按照配套完善启动区,开工建设拓展区的要求,继续坚持“三为主、一致力”的方针,遵循“布局集中、产业聚集、土地集约”的原则,新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亿元,使启动区全面完成硬化、亮化、绿化、美化的目标,实现与老城区、新政务区的全面对接,适时启动2平方公里的拓展区建设;力争全年新引进入区企业20家、25个项目,新增到位资金8亿元,新增投产企业15家、20个项目;实现工业总产值18亿元,增长80%,工业增加值6.5亿元,增长65%,财政收入1亿元,入库税金8000万元,增长70%,出口创汇5000万美元,增长25%,新增就业岗位5000个。这既是开发区建设与发展的动力,更是压力,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倾力打造发展平台,精心建设‘六大园区’”。
一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实力园区”。在招商引资上,坚持理性招商、务实招商,不断增加数量、提高质量;在发展理念上,坚持以现代加工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逐步将开发区建成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区;在引进项目上,以引进牵动性强的大项目和现有企业上下游配套项目为主,形成产业集群;在用地控制上,坚持集约、节约利用宝贵土地资源,进一步提高开发区土地利用率和单位面积产出率,对企业不能及时开工建设和长期圈而不用的土地,要坚决依法收回重新招商,切实将开发区建成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示范区;在项目建设上,坚持“五抓”,即线索项目抓签约、签约项目抓开工、开工项目抓投产、投产项目抓增资、增资项目抓效益。采取得力措施,重点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力争实现“123456”目标:即产值超4亿元企业1家,超2亿元企业2家,超亿元企3家,超4000万元企业4家,超2000万元企业5家,超500万元企6家,确保实现工业产值18亿元,入库税金8000万元,尽快将开发区真正建成“经济强区”。
二是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建设“活力园区”。继续广开财源,多渠道筹措开发区建设资金和中小企业发展资金。要按照“全面配套完善启动区,开工建设拓展区”的总体要求,争取拓展区建设进入国家开发银行扶持“笼子”,确保投入建设资金1亿元,以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精心打造发展平台;要切实加强中小企业信用平台建设,帮助入区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下大力气协调与商业银行关系,帮助企业与其建立良好的银企合作关系,县担保公司在壮大自身规模的同时,要将有限担保规模向开发区内企业倾斜,为解决企业抵押物不足和办理抵押他项产权证书成本过高的问题,在规避风险的前提下,可实行企业之间相互联保,或由安园公司给予担保,千方百计帮助企业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以支持企业尽快做大做强,促使开发区更好更快地发展,精心打造“活力园区”。
三是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建设“魅力园区”。要继续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建区原则,将建设生态开发区作为最终目标,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切实加强对项目建设规划的审核,所有入区项目在开工前必须进行规划评审,进一步提高入区企业的建设品位和档次;要按照与老城全面对接的要求,加快在建的经六路、淠河东路、经六路桥、喜鹊河桥、新天河桥等项目建设进度,确保在春节前竣工交付使用,使启动区全面实现“硬化、绿化、亮化、美化”目标;要健全和完善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规范和完善工程建设行为,切实加强工程质量监管,严格实行工程竣工验收决算审计制度,促进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再上新水平,展现开发区无穷的魅力,为企业营造舒适整洁的生产、生活环境。
四是进一步强化效能建设,建设“效率园区”。结合全县机关效能建设年活动的开展,开发区要充当效能建设的排头兵,要将“t”型工作机制的各项指标进一步细化、量化。以突出思想教育、创新服务机制、加强建章立制、严格考核奖惩为抓手,全面提高开发区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和质量。争取有条件的部门在开发区设立专门办事机构或实行委托代理制,将行政审批和服务的窗口前移,以切实提高办事效率,使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新的突破,促进开发区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将开发区建成体制创新的先行区,提高工作效能的实验区。
五是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建设“平安园区”。要紧紧抓住获得“安徽省首届投资环境十佳开发区”称号的契机,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招商引资服务工作,建立和完善开发区负责人联系企业制度,加强和改进服务方式,公布服务热线电话,积极推行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要严格执行建设期零收费和生产期宁静工作日制度;要加强开发区劳务市场管理,按照“深入研究、理顺关系、普遍教育、重点打击”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强化对开发区劳务市场管理工作的领导,将失地农民组织起来就业,完善开发区建筑劳务公司运行体制,建立健全开发区劳务市场管理的长效机制,扎实开展创“平安园区”活动,着力营造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
六是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和谐园区”。要着力把建设人文和生态环境放在重要位置,把开发区建成人文环境优越、自然环境优美、生态环境和谐的保护环境的示范区;要切实做好被征地农民的拆迁安置工作,将开发区幸福花园安置小区和康居点建设成为全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点;要深化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小区管理制度,逐步建立适应开发区发展需要的社区管理新模式;要切实维护好群众的根本利益,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继续完善开发区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工作;加强社区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统筹做好开发区内优抚、民政、双拥、教育、卫生等各项工作,为开发区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健康和谐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春华秋实展新姿———清新县建县(区)十八周年发展综述
2006-06-2809:29:08
记者刘勤也特约记者丰志毅
6月28日,清新县度过了十八个春秋,迎来了第十八个生日。就在她的生日即将到来之际,财税部门给她送上了一份生日大礼———截止6月20日止,清新县本级财政收入8631万元,完成预算任务的51.15%,是建县(区)十八年以来历史性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财政综合增长率由此在全省67个县中排到第二位,成为全省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佼佼者和一颗璀璨的新星。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十八年来,清新县的历届领导都非常重视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在发展经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同时,致力于建设稳定、和谐、文明、进步的社会发展环境。为此,清新县委、县政府从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这么一条经验:一切工作都必须从基层做起。于是,他们把为直接面对群众的基层干部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作为突破口,采取“放权简政”的改革措施,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减少基层群众负担,提高政府效率。如:通过推行财政统收统支、县镇税收共享、工作目标责任制等措施,进一步放权让利,彻底破除基层发展的制度性、政策性障碍,减少基层对上面的依赖性,增强自主权和活力。与此同时,他们大刀阔斧地推进镇级行政区域调整。乡镇总数从原来的23个撤并为9个,撤并比例达60.9%,是全省乡镇撤并力度最大的县。目前,镇、村新的行政体制已经形成,规模效应越来越凸现,区域活力明显增强。在推进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他们坚持“以人为本”,重点做到“四个下移”:一是把信访工作重心下移。认真贯彻落实新的信访条例,健全完善县、镇、村三级社会矛盾“大调解”机制,坚持开展县领导、县直单位领导下基层接访活动,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二是把社会治安工作重心下移。重点对问题突出的镇,由县派出工作组,集中力量,重点整治,推进“平安清新”建设,给群众和外来客一个更加安定的环境。三是资源整合工作重心下移。如教育资源整合水平不断提升。目前,已基本完成小学资源整合任务;基本解决县城学位紧缺的问题;等级学校创建和教育强镇工作成效显著,中心区域办学层次不断提高。四是领导班子建设工作重心下移。突出抓好二级班子建设,尤其是结合新形势、新要求,打造智慧型、实干型、事业型的干部队伍,使各级班子形成了一种不甘落后、奋发向上、团结协作、干事创业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氛围。
十八年来,清新人民靠的正是这种发奋图强的精神,才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辉煌。尤其是近年来,全县各条战线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先进典型层出不穷,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在全国、省、市众多领域摘金夺银。如:2005年,该县在全市率先拿回“全国科普示范县”的牌匾,继而又在全国首开先河,夺回首块省“旅游强县”金匾。县供销社、新华书店、粮食企业的成功改革经验均得到省、市有关方面的高度评价和肯定。县政府的信息化工程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创举,更是得到国家信息产业部和省政府的关怀和支持。放眼清新,在笔架山下、滨江河畔,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催人奋进。
今年,是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的头一年,清新县委、县政府将其定位为“发展与稳定年”。并确立了发展的三个新目标:一是提出了“发展与稳定年”的目标,努力推进全县经济社会从更广的范围、更高的层次上实现科学发展、加速发展、和谐发展。二是提出了“一个实现、五个前列”的目标,“一个实现”,即今年要实现gdp增幅全省第一的“三连冠”;“五个前列”,即力争脱贫奔康走在全省山区县前列,交通建设走在全省山区县前列;确保主要经济指标走在全市前列,构建和谐社会走在全市前列;党的建设、尤其是班子建设走在全市前列。三是提出了三至五年内经济总量达全省中上水平的目标。围绕这“三大目标”,进一步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继承、创新、提高、发展”的方针,以更大的力度,在更高的层面上狠抓项目的大推进、软硬环境的大投入和工作机制的大创新,进一步提高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量和质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经济社会超常规发展,努力在建设活力清新、创新清新、和谐清新上取得新的重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