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政治与社会 心得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材体会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为适应我校新的教学改革的要求,我有幸接触《经济政治与社会》这门课程,在拿到教材的短短两周时间里,我对教材进行了认真阅读与学习,因时间紧,我深知对教材体会还很显浅,不足之处还望各位领导与同事指正。

我对教材的体会用五个“走进”来概括,即走进历史、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走进心灵、走进网络,从而激发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走进历史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材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性和强烈的时代感,要让学生体会到经济、政治与社会三者的关系,就必须运用历史观点来分析世界各国或民族的发展进程。曾经有人说过“说当今的时事,用历史的观点来看问题”,因此应通过重温历史来让中专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同时也让他们看到发展已成为当代世界的主题。

如讲“货币产生发展的过程”时,可以通过货币的相关图片和资料来让学生认识货币是商业发展的产物,其演变反映了商业发展水平,又与政治环境有关,政治安定、国家统一,则货币统一。又如,要讲“人民当家作主”时,我想先播放一段新中国成立时的录像,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让学生知道毛泽东建立并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也可以看到人民当家作主是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的,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要讲“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改革开放”时,可以通过《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专题片更好地让学生了解过去,正视现实,展望未来。

二、走进社会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材中注重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学生生活、职业发展和社会服务的各个环节,帮助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社会时事,选取中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将知识点与社会焦点融为一体,帮助学生既消化和掌握教学内容,又能关心变化莫测的世界,把书读“活”。如,要讲“个人所得税”时,可以结合我国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初次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的经过,将修正前后的个人所得税法作比较,使学生对本知识点更清晰。又如,要讲“遵循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时,可以借助2011年3月中旬的日本大地震引发中国少数商家哄抬盐价的实例,让学生清楚认识到事件所折射出来的问题,绝非只是几包盐的事情,而是与经济、市场秩序、社会公德、国民教育相关的大事,这样的做法不仅破坏市场经济秩序,也毁坏商业伦理和商业道德。整个社会正常秩序的维护,社会道德的养成,需要公共部门防微杜渐,尽早向民众释疑解惑,传播科学的知识、正确的信息。再如,要讲“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时,我觉得应该带学生们到当地的行政服务中心进行调查,了解民众行使民主权利的情况及人民政府如何为民办事、服务于民,走访相关窗口负责人,对政府职能部门的“服务质量、公共形象、职能履行”的公众满意度进行调查总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读圣贤书”的传统教育正在被世人所抛弃。应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21世纪是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政治课的一大特点就是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如何在快速变化的信息里找到讲课需要的最新资料,如何让学生在快速变化的信息社会里受益,这就涉及到“信息能力”(即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能力)的培养。

《经济政治与社会》涉及心理学、数学、法律、社会学、经济学原理及各种新兴学科的若干知识,尤为重要的是教师应该如何利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理解和掌握教材,达到“授人知识,育人品德”的目的。这就使得政治课必须利用好互联网获取信息来引导学生,提高教学效果。如,要讲“面对经济全球化,增强开放意识”时,可以利用网络优势,编辑时政背景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外面的世界多精彩。又如,要讲“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时,可以展示“垃圾包地球”、“珍惜家园”等动漫资料,引起学生的丰富想象和心灵震撼。网络环境下的政治教学一扫沉闷空气,带给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以生动、及时的形象使学生们喜欢上政治课。通过网络下载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视频节目,如《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经济与法》、《社会与法》等,来了解国内外重大时事,了解基本国情,了解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和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受到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作为一名合格的政治教师,我认为一定要紧跟上时代的步伐,努力在教学中开拓创新,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深入领会新教材的内涵和要素,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喜欢上政治课,这样才能抓住时代的脉搏,顺应时代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