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工作的实践与启示
近年来,xx市以项目化推进为基本方式,以网格化社会治理为基础支撑,有效解决社会治理重点难点问题,持续提升风险隐患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努力推动市域社会治理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一是以顶层设计为牵引,构建社会治理格局。
坚持系统性思维、探索性发展、统筹性推进,全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政法委牵头组织,各级党政部门同参与、人民群众齐动员的社会治理格局。以我市社会治理创新重点项目管理模式为例,从20**年起每年年初印发《重点项目表》,明确目标任务、时序计划和责任单位,年中实施全过程、精细化跟踪管理,年底进行项目绩效评估和总结推广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以“创新、惠民、实效”为标准,每年把推进社会治理创新项目建设作为促进自身发展的良好契机,努力打造可复制可推广、具有市域特色的亮点经验。截至20**年底共完成市级重点项目xxx个,今年继续实施重点项目xx个,主要做法多次被省委信息载体转发。
二是以问题为导向,补齐社会治理短板。
小问题不放过、大问题不畏缩,克服一个个软肋、补齐一个个短板,在直面困难、破解难题中把市域社会治理提升到新水平。针对液化石油气气瓶易因过期、报废等问题而引发公共安全事故问题,市质监局牵头推进气瓶信息化安全监管工程,为全市xx余万只气瓶安装二维码,利用信息化手段强化气瓶的充装、检验、销售(配送)和使用等环节的数据采集和监控,构建大数据安全监管体系,主要做法被国家质监总局推广并被写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意见》,成为全国模板。针对渣土车运输中超载、超速、闯红灯危害交通安全,以及抛撒滴漏污染大气等突出问题,市城管局牵头推进渣土车运输综合监管整治工程,出台建筑渣土处置管理等办法,研发并运行“建筑垃圾运输处置监管指挥平台”,严格渣土车准入标准,加强部门联动执法,加大诚信考核力度,基本遏制了渣土车重特大交通事故和污染道路行为的发生。针对劳动关系领域欠薪纠纷易发多发问题,市人社局联合法院、经信委、公安局、城乡建设局共同推进“健全欠薪治理长效机制”工程建设,出台《建筑行业实行农民工工资专用帐户和银行代发农民工工资管理的实施意见》,建立农民工工资专户、实名制管理、按月足额支付、工资保证金四项制度,建成劳动关系运行监测平台,用红名单正向激励守信企业,用黑名单联合惩戒失信企业,全市涉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企业、职工人数和金额同比分别下降xx%、xx%、xx%,主要做法多次受部、省表彰,在省政府“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考核中获最高等次a。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五是以网格为支撑,夯实社会治理根基。
自20**年8月以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把网格化社会治理列为“一把手”工程,高点定位、高位推动、四级联动、全域覆盖,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效,多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的肯定。聚焦四个重点事项,夯实网格治理根基:优化网格设置,科学划分网格,共设置网格xxxx个,全部上图标注和统一编码;强化人员配备,建立网格服务管理队伍,共配备专职网格员xxxx名、兼职网格员xxxx名;深化信息集成,自主建设“网格化社会治理联动指挥平台”,推进信息化集成工程建设;实化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建设,建成市级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与综治中心、合成维稳中心“三中心合一”模式,各辖市、区中心均建成正科职事业单位。积极探索创新,经开区网格联络员会办、xxx区xxx“7+”工作法融入网格等网格党建特色做法不断涌现,“智慧社区”建设、小区智能门禁、视联网可视化指挥等网格智能应用多点开花,溧阳市“百姓议事堂”、xx区“社区管家”“和谐促进会”等多元共治典型被《人民日报》推介。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用户全覆盖、数据齐汇聚、事项快流转、服务零距离、改革共推进”的工作格局,每天联动事件约x万件,累计流转事件xxx余万件,办结率xxx%,大量群众身边的小矛盾、小案件、小隐患、小诉求得到快捷高效解决,网格已经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第一道屏障。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特别是通过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系统学习、深入思考,我们对社会治理工作规律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工作重点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具体而言,主要有四方面的启示:第一,党的领导是关键。必须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组织起来,把党的政治、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服务优势。党委政法委必须统筹各方、牵头协调,特别是组织政法单位履行主力军职责,把社会治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第二,群众满意是目标。社会治理必须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需,以群众关注度高、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为切入点,探索扎实有效的解决措施。必须畅通民意诉求表达渠道,找准热点焦点问题,千方百计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第三,法治建设是保障。法治是社会治理的内在要求和基本准则,必须把法治精神贯穿于社会治理全过程,发挥法治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善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工作、解决问题,努力形成党政善治、社会共治、基层自治的强大合力。第四,全民参与是基础。共建共治共享是社会治理的基石,必须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建立群众有序参与机制,提高群众参与的能力水平,努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