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行政末梢”向“治理枢纽”转变强化城市街道治理作用的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促进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质生活的基础性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牢牢记在心上、时时抓在手上,确保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街道是社会治理中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是特大城市基层治理的枢纽。*市把建强街道“治理枢纽”作为重中之重,推动基层治理到底到边。各街道大胆创新、先行先试,实施网格化党建引领、“吹哨报到”、集成改革、保险赋能等强化基层治理的创新探索,推动城市街道从“行政末梢”向“治理枢纽”转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主题教育中我们走进*市*区*街道、*街道和*区*路街道、小市街道开展实地调研,挖掘总结基层的做法经验。

一、以网格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曾经的边郊农牧场,如何一别过去的散乱无章,逐渐发展成为祥和文明的宜居新城。*年来,*市*区*街道用“人到格中去、事在网中办”的网格化办法,书写了基层治理的“*答卷”。其网格化党建做法被中组部作为新时代“枫桥经验”城市版在全国推广,并入选中宣部等部委主办的“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创新网格化机制。街道在辖区内构建一张社会管理网,把*个社区划分为*个综合网格、*个专属网格,将街道内*个单位都纳入其中。坚持人到格中去、事在网中办、难在网中解、情在网中结,一个个单位走访服务,一个个单位征求意见,“亲戚越走越近,朋友越交越深”,把驻街单位、全体居民与街道社区紧紧聚拢在一起。在实行网格化治理后,街道城市管理工作逐步由原来全市第*名跃升至第*名。

织密建强组织体系。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最根本的是加强党的领导,健全严密组织体系,确保基层治理一贯到底、有力有序。探索建立“*+*+n”组织架构:“*”是街道党工委;“*”是在街道党工委下设*个基层党组织,分别为“七部一局一中心”党支部、社区党委(总支)、综合党委(统筹负责街道辖区内两新组织、微小单位、流动党员等党建工作);“n”就是“七部一局一中心”党支部下设若干个业务工作的党小组。在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党的组织触角延伸到辖区内各个角落,稳稳托住基层治理基本面。

凝聚共驻共建合力。发动街道辖区内单位成立“*一家亲”协会,每年评选表彰*“最美的人”。出资单位冠名,做公益开心;党员群众获奖,受表彰也开心。整编组建“万家欢”等*支志愿服务队,有*多名居民志愿者活跃在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成为流动的“治理站”“服务站”。开展“星级物业”评比,实行交叉兼职。近年来,*街道所有小区物业、业委会、业主、开发商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融洽,小区服务好了,矛盾少了,居民满意了。

二、以“吹哨报到”破解治理难题

街道处在基层治理第一线,有不少群众的诉求单凭街道自身力量是办不了的。通过“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推动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保证基层事情基层办、基层权力给基层、基层事情有人办,是解决群众诉求、化解矛盾纠纷的有效做法。*区小市街道地处*、*、*三区交界地带,毗邻火车站、汽车站,是传统老工业区、城郊接合部,基层治理面临诸多复杂矛盾、跨区事项。对此,小市街道以“吹哨”为切口,充分运用“吹哨报到”机制和优势,把群众急难愁盼的诉求当“哨声”,以“哨”为令,相关部门闻“哨”而动、现场办公,合力破解一批基层治理的老大难问题。

一是分类精准“吹哨”。立足街道治理重难点,梳理涵盖城市建设、综合执法、民生保障等领域群众反映集中、难以解决的事项清单,按照“一般工作哨”“攻坚克难哨”分类推进解决。累计发起吹哨*次,较好解决了*ktv噪声扰民等问题。

二是跨界联合“吹哨”。针对街道三区交界、“两站”之北的地域特点,加强与相邻街道、部门沟通联动,协力推进解决跨区、跨部门的问题。针对*火车站及周边“责任田”,多次吹响与*环湖办、地铁公安、车站公安的“联合哨”,共同维护一方平安。定期与*等问题,确保街道道路交通安全畅通。

三是向下延伸“吹哨”。坚持“基层事情基层办”,将“吹哨”主体由街道向企业、社区延伸,街道作为“报到”部门,高效解决飞线充电、管道堵塞、私搭乱建等涉及民生的实事,提高居民幸福感满意度。*第二实验小学旁边的*因长期人车混行、车辆占道停放,导致高峰期拥堵严重,群众反映强烈。通过社区“吹哨”,街道启动了集中整治,经历拆违、移车、拓路、整治、美化等*个阶段,校园周边环境“旧貌换新颜”,群众出行得到明显改善。深入企业走访,及时响应企业在搬迁入驻、项目发展、政策应用方面的“吹哨”诉求,有力保障了重大项目建设进度。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一领”,即党建引领。具体体现在。一是社区党委从“利益对立面”转为“利益关怀方”,过去群众常因纠纷迁怒于社区,现在群众找到社区后由保险公司直接跟群众沟通,社区转而站在群众立场帮助安抚情绪、提出诉求;二是社区党委从“运动员”转为“裁判员”,过去群众常找社区索赔,但大部分问题社区无法解决,既牵扯精力也易激化矛盾,现在社区以“事要解决”为目标协调群众与保险公司双方,使社区从“劳神费心”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三是社区书记从“婆婆嘴”转为“一支笔”,过去社区书记做工作很大程度上要靠“嘴皮子”功夫,现在则通过明确索赔须由社区出具证明、社区书记签字等程序要求,不仅保证了赔偿的依法依规,也强化了社区书记的责任和威信

“四保”即保概率事件防损、保敏感群体稳定、保社工队伍无忧、保风险隐患控制。其中,保概率事件防损,主要针对目前民政、人社、住建等条口没有政策保障的拥挤踩踏、高空坠物伤人、窨井盖事故、危房危墙倒塌、传染病(不含新冠病毒感染)等*项常见概率性事件投保,并对未列其中的意外事故明确了兜底保障条款,确保发生任何意外都能得到保障。保敏感群体稳定,主要针对精神病人、流动人口等特殊群体进行投保,一旦发生伤人或者被伤害情况,由保险公司负责给付一次性伤亡救助金以及医疗费用,解决因无法找到责任人或者责任人无力赔偿带来的各种问题。保社工队伍无忧,指的是为社工在执行公务过程中自身意外伤害致身故、伤残以及造成第三者意外伤害提供保障,让社工“轻装上阵”。保风险隐患控制,不同于上述三项意外发生后的保险救助,风险隐患控制就是要确保不发生意外。该项内容主要是由保险公司作为“风险管家”,为社区出具风险隐患清单,有职能部门负责的交由政府部门处理,其他则由保险公司组织社会力量进行防控。

试点“社区共建综合保险”,是一项社区和市民都叫好的新动作。街道党工委坚持依法依规、坚持问题导向,在摸索中稳步推进。在解决“钱从哪来”问题上,街道坚持从办公经费中挤压一点,从同类经费中整合一点、从爱心企业募集一点。在解决“人手不足”问题上,保险公司主导建立市场化队伍,作为经常查找问题的“啄木鸟”,发现风险隐患后,由社区联合职能部门和保险公司各司其职予以化解。在解决“精准施策”问题上,建立工作扎口机制,街道定期对社区出具赔付证明进行审核;建立信息公开机制,定期面向社会公开概率性事件赔付情况;建立赔付评估机制,每年评估保险公司风险防控情况,根据“不赔付率”调高或降低下一年度保额,推动保险公司更好履行风险防控职责。